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五章、清奇的思路
柏舟说道:“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签订这条不平等条约之后,给宋朝带来的实际损失。我们都知道,长城是中原皇朝抵御外族侵略的一道屏障。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之后,中原就失去了这道屏障。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正是适合骑兵纵横驰骋之地。如果宋不能在边境创筑城隍,进行有效阻拦,那么一旦双方失和交兵,整个河北就会成为辽国骑兵的草场,他们可以长驱直入,深入宋之腹地。”
“檀渊之盟后,虽然两国休兵,但是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宋王朝的头顶上。可是说在宋朝君臣百姓的心中,大辽骑兵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为了防止一旦辽国骑兵从北方下来直插宋朝的天灵盖,无奈之下,宋朝想出了一些十分地吃力不讨好的措施。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之类。可是为了给辽国骑兵制造麻烦,宋朝竟然在河北境内开凿水渠、开垦陂田种植水稻,并且栽种高大树木,企图用这种人造的沟壑、密林来阻挡辽国骑兵,至少是不要让它们在华北大地畅通无阻。
“有的历史学家以为,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双方在边境处开展贸易,大宋虽然给辽国赔了一点银两,但是宋朝通过贸易顺差,早就把这点银子给挣回来了。看起来似乎是宋朝占了便宜,这种阿Q一样的解读,竟然还有不少人认同,实在是有些好笑。很多人只能看见有记录的数据和资料,他们根本就看不见这种改地为田、荒芜土地、耗费人力的举措。。给宋朝带来的实际损失。这就像现在有些研究经济的人,目光之顶在税收和一些统计数据上,对于环境污染、人才流失等造成的长期损失全部忽略不计一样。”
“不错不错,说的有道理。”温校长连连点头。
柏舟说道:“我们再来看看澶渊之盟的第三条协议。‘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了,有的历史学者认为对于北宋来说,赔款给辽的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只是一个小数目。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眼睛只看到钱的想法。人性是贪婪的,人性是欺软怕硬的,这一点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一样。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商人。。不错,你做生意赚到钱了,有个小流氓来到你开的工厂里面收你的保护费,你会不会很开心地给他?假如这个小流氓敲诈了你的钱之后,又到你的商场里面去消费,你会不会说:‘我给钱他,最后还不是被我赚回来了,所以我很开心,所以赔款无所谓。’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几个正常人,被人敲诈勒索了,还很高兴的。因为人毕竟不是单纯的经济生物,他还是有尊严的。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为什么要拱手让给别人?你要知道,当别人敲诈你的时候,你失去的病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尊严。你损失的并不仅仅是眼前的一点利益,它还暴露了你的懦弱。尊严和原则都可以抛弃,只会助长强盗的气焰。你忍气吞声步步退缩,别人就会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北方政权,辽、金、元,各国都是贪求无厌,胃口越来越大,宋朝向外赔款的金额也是越来越大。以金钱和土地换来的和平,它绝对不是真正的和平。宋朝割了又割、赔了又赔,终至于割无可割、赔无可赔,呜呼哀哉了。
“宋朝的赔款求和,我认为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还有一些内在的损失特别地恶劣。其一,开了中原王朝赔款之先例;中原皇朝以前在特定时期,比如刘邦被困在白登的时候,也有过用财物贿赂匈奴以脱身的做法,但这些都是权宜之计,是在私底下进行的。真正摆在谈判桌上来签订条约,长期赔款,宋朝可谓是始作俑者。其二,宋朝赔款协议的措辞十分荒谬,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两国打仗,竟然出钱给帝国作为军费,想想说法就像个笑话;你和张三打架的时候,还给张三递板砖的?其三,更为恶劣的是,澶渊之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竟然是在北宋军事占有优势的情况下签订的。打不赢赔款认输也就认了,你都占有赢面了,居然还签订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想想真的连晚清都不如。关于这件事现在有很多说法。我不想在此展开。总而言之,再说一遍,澶渊之盟最大的损失不是赔掉的那一点金钱,而是通过这次盟约,辽国已经洞悉了宋政权骨子里的软弱可欺。
“澶渊之盟,北宋赔款求和,这是丢掉的第一座防御塔。”
有人大声问道:“大送朝送掉的第二座防御塔是什么?”
柏舟说道:“宋朝北边最大的敌人是辽国。宋朝西边最大的敌人,当属西夏。自宋真宗赵恒即位后,采取妥协政策,在辽和西夏面前“若小候之事大国,无敢不从”,甘愿年年纳贡。西夏在李元昊的统治下越来越强大,李元昊在宋仁宗在位时期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西夏建立之后。。与辽国结成联盟,互成掎角之势,侵扰南边的宋王朝,‘俘掠人民,焚荡庐舍’,致使宋‘农桑废业,闾里为墟’。西夏曾向北宋发出‘凡马足践处,即为我土’的狂言。
“面对强势崛起的西夏国的挑衅,北宋朝野上下活跃建言献计,讨论起西边的边防问题。这些建言虽然被朝廷采纳不少,但这些建言多数都是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和态度,不能完全改变被动挨打的局势。宋仁宗时期,经略西北多年的名臣范仲淹提出了一个主动出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建议:谋取横山。宁夏以横山为界,山北为西夏,山南为宋界。范仲淹提出的建议是以攻为守,抢据横山,把握战场主动权。范仲淹的进取之策与其他人提出的消极防护天壤之别,不失为一个高超有远见的战略。只可惜恰逢宋廷与李元昊之间签定了‘庆历和约’两边停战。。握手言和,这一战略就只能置之不理。
“青年皇帝神宗登基之后,踌躇满志,不干屈服于辽、夏,他准备该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神宗皇帝‘慨然有取山后之志’,他打算完成范仲淹未曾完成的愿望,夺取横山。司马光知道这个消息后,立马给神宗皇帝上疏,在《上神宗论纳横山非便》中,司马光称:‘凡边境有事,则将帅迁官,士卒受赏,无事则上下寂寂,无因徼幸,此乃人臣之利,非国之利,陛下不行不察也。’认为夺取横山对臣子有利,但是于国不利,反对夺取横山,进击西夏。后来王韶在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持下,收复河湟地区,‘修复熙、河、洮、岷、叠、宕等州,幅员二千余里,斩获不顺蕃部19000余人,招抚大小蕃部三十余万各降附者。奋张天兵,开斥王土’。这次大捷是北宋对外作战少有的大捷,史称‘熙河开边’,有这一词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熙河开边宋朝收复河湟地区,拓土两千余里,使得西夏腹背受敌,宋朝开始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熙河开边之后,‘宋廷在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治所今甘肃西和)、永宁寨(今甘肃甘谷)等地设州、买马,进行民族贸易,此举受到了边境各族的热烈欢迎,史载“熙河人情甚喜”。朝廷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通远军自置市易司以来,收本息钱五十七万余缗”,吐蕃政权逐渐瓦解。经略熙河、招抚吐蕃各部族的成功,实现了王韶所预想的使西夏“有腹背受敌之忧”的战略目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边疆各族人民,使其免受西夏的侵扰和掠夺。市易司的设置及其实践活动,更为新法创造了新的经验,增添了新的内容。此外。被西夏的掠夺战争而阻断的丝绸之路,又变得畅通起来。’
“可是好景不长,神宗去世,王安石下台之后,旧党上台,司马光执政。当时宋哲宗刚刚即位不久,西夏派了使者来恭贺并索求所侵兰州、米脂等五砦。司马光给皇帝上书,见《上哲宗乞还西夏六寨》:‘此边鄙安危之机,不可不察。灵夏之役,本由我起,新开数砦,皆是彼田,今既许其内附,岂宜靳而不与?彼必曰:‘新天子即位。。我卑辞厚礼以事中国,庶几归我侵疆,今犹不许,则是恭顺无益,不若以武力取之。’小则上书悖慢,大则攻陷新城。当此之时,不得已而与之,其为国家之耻,无乃甚于今日乎?群臣犹有见小忘大,守近遗远,惜此无用之地,使兵连不解,为国家之忧。愿决圣心,为兆民计。’
“司马光这段话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原来收复河湟地区,与西夏的战役,本来是由我们先挑起来的。收复的寨堡、田地都是人家的,我们应该还给他们。如果我们不把西夏人的的房子和土地还给人家,他们肯定会说:“新天子即为,我们卑辞厚礼侍奉中国。。他们竟然不肯将我们的寨堡和土地还给我们,看来恭顺没有用,我们应该用武力夺取。”’
“你们有没有觉得司马光这段话的逻辑很神奇?一个北宋的的宰相竟然时时刻刻不忘西夏人民的利益,时刻站在别人的力场上说话。在司马光等大臣看来,王韶、王安石、范仲淹、宋神宗他们都想收回的河湟地区,竟然是我们有错在先,挑起事端;所以我们应该把战士们浴血奋战打下来的土地还给敌人,这样敌人就会感恩戴德;如果不还,敌人就会生气,就会无力夺取。所以,司马光主张把神宗之时所攻占的所有西夏境的军寨,包括西夏的兰州、米脂、浮图、葭芦、安疆之地,借新帝即位改元的机会,一律主动地退还给西夏。”
下面有不少学生大声说道:“哇,司马光的思路果然够清奇呀。”
“看来司马光应该是一位佛系宰相。”。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