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天启坦克 (3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0章 天启坦克 (3 / 6)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装备的战车数量虽然还在增加,但由于骑兵的出现,实际作用却在下降。

        由于成本高昂,机动性又差,在军中的地位逐渐被更为灵活的骑兵所取代,沦落为辅助兵种。

        随着硬质马镫和高桥马鞍的出现,骑兵的作用与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加强和巩固,直到宋代,战车才被重新想起来。

        宋朝较于辽、金、西夏三个强劲对手的马政都相差极为悬殊,只能倚仗规模庞大的步兵集群来对抗敌人的骑兵部队。

        汾州团练推官郭固提出了“陷阵车”的计划,即以马车为蓝本进行加固,车上五人负责施射,推车十四人,另有六人负责近战,总计二十五人。

        宋仁宗对此十分感兴趣,但事后分析到此策弊端颇多,比如非战斗人员数量极大,战车火力又并非极其强悍,难以抵挡敌军骑兵的突击,最后只得作罢。

        明嘉靖三十年{1559年},被冠以剿寇不利头衔的俞大猷,在好友陆炳买通首辅严嵩之子严世蕃之后,才有机会到大同巡抚李文进手下“戴罪立功”。

        面对咄咄逼人的檬古骑兵,一代名将创立了全新的战车战术,以大号独轮车{车轮直径一米五}为战斗核心,装备大佛郎机一门,每组五十人。

        其中,破阵攻击队编有十四人,包括盾牌手四人,虎叉手两人,钩镰qiāng手两人,拔刀手四人,旗手两人。

        战车防御队编有十六人,鸟铳手人,炮手四人,拔刀手四人,本队只负责防守,不参与进攻。

        军官两人,各管一组,另有配备十个骑兵和个辎重兵{每人掌管一匹驮马}。

        俞大猷将十三组战车编为一个小营,十三小营编为一个大营,全大营总兵力千四百五十人,编有战车一百六十九辆,且有十倍于战车数量的骑兵负责防守反击。

        一年之后,李文进凭此五千精锐,大败两万檬古骑兵于安银堡,追击上百里,旋即将战果上奏朝廷。

        明廷上下大为欣喜,立刻下令京营成立战车营,编制照搬大同边军规模,现有的京营的车营便由此而诞生。

        幺鸡看过俞大猷所创的战车,就是一个平板车上架一门炮,不禁想问:猷哥!你这是战车还是炮……架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