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吹灰法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76章 吹灰法 (1 / 3)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开采利用银矿最早的国家之一。

        后世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耳环、鼻环等银质饰品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认识银矿,并且采集、提炼白银,加工制作饰物。

        进入春秋时期,全国详知“银之山”10处。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见有银项圈、银器、银针等随葬品。

        这充分说明,战国至汉代,不仅能采冶银矿石,而且加工制作银器的工艺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在这个时代的倭国,采银基本上还停留在采取纯天然的自然银为主。

        “三郎,你看,这是淡红银矿,呈鲜红色,条痕也是鲜红色,在光线下颜色变暗。半透明到不透明,有着金属光泽到半金属光泽。其表面被暗黑色的薄膜所复盖,粉末呈砖红色。这就是银矿啊。”

        工匠激动的拿着一把矿石,递给了尉迟环。

        “这就是银矿?”尉迟环有点疑惑的接过工匠手中的碎石。

        “啊?这个怎么看都不像是银啊?这样的矿土,在山后露天就有很多啊。”加藤的反应比尉迟环要大的多。

        当初他也是专门来这座银矿看过的,事实上,整个石见国,有许多人都来见识过传说中可能产银的地方,希望自己能够有额外的发现。

        “三郎你放心,伯爷在长安的时候已经指导过我怎么冶炼这种银矿,一点都不算难,只要稍微准备几天就可以开始了。当然,如果能够从华庭县定制专门的冶炼设备,效率会高很多的。”工匠满脸自信的说道。

        张华当初把注意打到倭国身上,自然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单单怎么辨识银矿,怎么提炼银子,就跟多啦交流了好久。

        明陆容《菽园杂记》记述炼银过程颇为详细:“矿石不拘多少,采入碓坊,舂碓极细,是为矿末。次以大桶盛水,投矿末于水中,搅数百次,谓之搅粘。凡桶中之粘,分三等:浮于面者为之细粘,桶中者谓之梅砂,沉于底者谓之粗矿肉……

        多啦可是给出了好多套提炼银子的方法,并且还把各种方案的背景给张华介绍了一遍。

        张华结合现在的技术水平,选择了明朝时期成熟起来的“灰吹法”。

        银多与其它有色金属共生,而且银的含量行为往往偏少,故需要加以分离和提纯。灰吹法主要利用银铅互熔,使银溶于铅中,通入空气,使铅氧化沉积,成为中间产物,使银铅得以分离,且银得到提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