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六十八回 胜算
“你居然担心你的敌手,是不是太过于好心了?本座自有想法,还论不到你来诫勉。”罗睺说着,终于开始认真起来。
对手是太上道祖,他不能再轻松应对了。
岳垚站在高台上,居高临下的看着东皇爵、东皇冕、东方修己、黄穆元、黄穆然为他找来的九十名优秀的先天境精英,道:“其实修仙极易,能做到以下三点,便可过逍遥的仙人生活。”
“一、‘从简’以享受生活。人生在世的根本其实不是繁,而是要简。简就是要‘简易’、‘简约’,就是要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简的原则就是要少思、安闲、轻松。”
“曾有上仙总结:道门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或可说是对道门从简精神最合适的概括。由此而来,从简便成为道门应物处事的重要指导思想。”
“‘至道不繁’,从简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一个轻松的心情,相互交往也就没有那么的机关和算计,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至于‘简则益生’,也就是说从简而行才能健康心身。以简处事,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二是要明白什么是无益于生的;三是要安闲无累。对于如何做到以简处事,真人则提出了十二少的方法,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保持了这十二少,即守住了生命生存的根本。”
“简单生活即由心灵的虚闲开始,抛弃不必要的牵绊,让思想自由地飞翔,与‘道’同游。日常生活也应是以简易为好,天天美味大餐于身体也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生害,诚如司马真人所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
“从简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崇俭抑奢’,这也是道门的传统美德,太上道祖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俭’,即节约,这其中包括对物质追求的节制和个人贪欲的抑制。道祖认为,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缰利锁,不仅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更会妨碍体悟大道。因此,他倡导‘少私寡欲’,恬淡俭啬,节制物质欲望和个人私欲。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贪欲,甘于恬淡,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乃是俭之德。”
“‘简’才能达到轻松,放松人们的心情。少一些烦恼,少一些忧郁,多一些开心,多一些快乐,像云一样逍遥。有人曾预言:有史以来,人类将首次面对一个真正永恒的问题——如何利用忙碌以外的自由与闲暇,过快乐、智慧的美好生活。有不少人为了得到奢华的生活可以忙碌几年、几十年,却舍不得花费几个时辰享受生活。舍弃物质而重精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似乎很难让人做出选择,仙人逍遥的道门思想,可以让人们从中寻找解开困惑的钥匙。”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的贪婪也在快速膨胀,世间出现了许多贪腐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私欲膨胀促使他们绞尽脑汁争夺名利财富、贪图荣华富贵,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由此通过确立珍爱生命这一价值取向,来调节人们的需求结构,从而淡化人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实现肉体健康和精神自由,如此,才能最好地享受生活,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岳垚停了停,又接着道:“二、‘从朴’以真爱生活。‘朴’的本质是质朴而无华,像生命之初的婴儿一样。道门讲‘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素之道。也就是要求学道者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而走向这种复归之路的关键则是‘少私寡欲’,即所谓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有人将此阐释为‘清心释累,绝虑忘情’,认为是修道的必经之路。卸下心灵沉重的包袱,才可以‘穷理’;抛开俗事纷扰,才能‘尽性’;摈弃了一己私欲,最终能‘造道’。道教所倡导的‘抱朴’,依托于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而得以实现。真爱生活是一种智慧,而古老的道教,正是这种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使世人更为合理、合‘道’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素朴纯一,足以知天’,知天者,即能与天同寿。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不过分地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的私欲而绞尽脑汁,不为个人的得失算计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顺’、‘知足而常乐’的高尚情操,养成一种‘与人无忤、与物无争’的旷达胸怀,才是‘返朴归真’的真谛所在。”
“《经》中有‘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质朴,心意专一,各乐称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无文也’之句,意在批评世人品行邪恶,颂扬上古之人的质朴。在人们经常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今,尤其需要这种返朴归真的境界。返归淳朴,即不要用人为的东西去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性命,不要因贪求名声而成为名声的牺牲品。”
“三、‘从和’以快乐生活。‘和’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理念。‘和’的意义,一是要通,二是要顺,三是要悦,四是要包容。通则和谐,和则相生。所谓通就是通畅、通达,古人曾说:道之言通,通无所通,而无所不通。天地万物的自然运化生长,展现的是道通万物的自然和谐。《道经》中说:道以通达为义。所谓‘道以通达为义’,就是既要自通还要通他。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知道,道路畅通则人行通达,水流畅通则润泽万物,货物畅通则人心稳定,人之血脉畅通则无病痛。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心通无碍,只有心通才减少烦恼与忧苦,也只有排除烦恼与忧苦才有顺心如意。在道门看来,通则无碍,通则和谐,通则安定,通则太平,通则繁荣。”
“所谓顺就是顺应大势,也就是要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若水一样顺势而行。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乃天地自然之常势,人应当顺应其变化。白天应当劳作,晚间应当休息,也是自然之常理。所谓悦就是保持与营造和悦的心态和处境,人之心身和悦,才能神清气爽,健康常在。家庭有和悦才能和睦,小孩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成长,才有快乐,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所谓包容就是要宽容地对待他人,以有容乃大的胸怀,容纳不同的东西,像大海一样能容纳万川河水,并赋予其生机。和所包含的以上四个方面,引导着世人快乐地生活。具体当从以下三方面来促进。”
“第一、当以人自身的‘和’为基础。天下是由人组成的,要维护天下的和平与和谐,人们首先要保持自己个人内心的和谐与安宁。道门认为,人心的烦恼和不安定主要来自外物的缠绕和贪求欲望之心过度,从而产生烦恼与焦虑,产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生苦短之感叹,而之所以‘苦短’,是因为人们为‘烦恼’所缠绕。而‘烦恼’实际上起于‘妄心’。”
“《经》中曰: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心身,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只有人们内心清静恬淡,少私寡欲,无为不争,去除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自信而不自傲,自强而不自恃,保持个人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才能使生活既充实又平和,像水一样,无我而又能坚持自我,在心灵的深处树立起和谐和平的信念,从而健全人的心身,维护和谐,促进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各种生命自得其乐。”
“第二、当以人与天下的和谐为现实追求。追求人与天下的和谐,要求人人都心怀慈爱,对他人友善,要宽容他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而是要求人们要充分理解他人。正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派别和文化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是完全能够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追求人与天下的和谐,首先是要促进家庭的和谐。这便是道门强调的‘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以做到‘室家合和、天垂福庆’”。
“其次,要以慈爱之心灵和诚信之行为对待他人。天下和谐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帮助和诚信友爱的基础上。富有者应帮助贫穷者,而不是使贫穷者越来越贫穷;不同人群之间应增进交流,促进理解。”
“通过交流,既能发现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从而坚信天下文化有一些核心的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人们又能深入的了解彼此之间的相异处,做到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第三、当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追求。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确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因此,要追求天下的和谐,人们还必须树立起对自然的正确态度。道门认为,天地万物都源自于‘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有按照道所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不要随意作践自然、毁坏自然。”
“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以促进三界更加和谐和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三界的生机。《经》中教导人们说,应‘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要顺应世界万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不以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无为而无不为。”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