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569章 宝船 (2 / 3)
春秋战国时代的船舶已经初具规模。
这个时期因为航区不同或运输要求各异,逐渐出现了特点不同、形状不一的各类船舶。民间有以快速为主的轻舟、扁舟,还有适用于短途交通的舱船。屈原在《楚辞·九章中唱“乘龄船余上沅兮”,就指这种有棚有窗的小船。
艨煌则是大舰,又称王舟,专供国君乘坐。这类王舟建造坚固,航行轻陕,并且雕刻华丽,技术工艺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那时候人们已经意识到船舶在运输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运粮,远超车辆。春秋时期出现在黄河上的秦国赈济晋国粮食的“泛舟之役”的纪事,历史上把泛舟之役看作是漕运之始。
春秋时期列国争霸,也促进了航海事业和海船的发展,汉代著作《说苑载:“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日: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
由之可见当时航海规模之大。即使是在近海,六个月的航程也是相当可观的,不仅足以绕山东半岛过渤海湾,而且可能抵达朝鲜半岛。国君远征,必定有大批随行人员和护卫的将士,可以认为,齐景公统帅的必是规模相当大的船队。其时不仅国君有大型船队出海,民间的海上活动也见诸于文献。
《艺文类聚引邓析日:“同舟涉海,中流遇风,救患若一,所忧同也。”邓析是春秋时人,此处所说的显然指海船上的乘客和船员遇到了风浪,他们同舟共济,形同一人。
文献中所述涉海的舟,究竟是客舟还是从事海上运输的货船尚不得而知,但民间的海上交通及其艰难险阻已录于文献。
战船,例如吴国的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另外还有楼船、突胃、桥船等。《越绝关于吴王阖间与伍子胥讨论水师训练方法的对话记有:“阖闾见子胥,敢问船运之备何如?对曰:船名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令船军之教比陵军{陆军}之法,乃可用之。
大翼者当陵军之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突冒者当陵军之冲车,楼船者当陵军之行楼车也,桥船者当陵军之轻足骠定骑也。”
吴国战船大翼长12丈,宽1丈6尺,“容战士二十六人,棹{卒}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夫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中翼长9丈6尺,宽1丈3尺;小翼长9丈,宽1丈2尺。
据考证,晚周到战国时的尺度,每尺约相当于o.23米,折合成今日的米制,大翼长27.6米,宽3.68米;中翼长22.08米,宽2.99米;小翼长20.7米,宽2.76米。
其长宽比分别为7.5、7.39和7.56。这三翼战船船体修长,若顺水而下,再用50名桨手奋力操桨,则船行如飞。水战推进了战船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春秋时期造船技术的发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