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67章 为中国人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布局 (2 / 4)
包括他家里祖上两代都是技术工人、工程师出身,在国内前沿的制冷机技术国企供职(老爹本来应该只是算“技术工人技师”,但因为后来当了厂长,如今已经退休,所以到了萧穗写的传记里,稍微美化了一下。变成了“工程师”出身,显得更有文化,不过这种程度的贴金不算什么,别人写自传还要过分呢)
还提到顾骜区区十五六岁年纪,就因为“从小感兴趣、家学渊源、在特殊年代刻苦钻研外文的制冷科学和相关材料科学前沿,为中国突破膜式空气分离设备技术瓶颈做出过重大贡献”。
传记里写到这些地方的时候,还引经据典,非常翔实地列举了参考文献和出处,跟写论文似的,列举了几项以顾骜的名义、于1980年在香江委托相关专利代理机构申请的技术专利。
专利都是一国一申请的,但香江那边的事务所,只要你给代理费,都会给你打包搞定,你想在全球多少主要国家申请,人家都帮你料理妥当。
除了专利文件和申请的因果脉络,传记还明确引用了一些相关材料工程领域学术期刊的记录,写明了某年某月谋期,某某学术期刊登载了有顾骜署名的相关行业论文,都是顾骜当年高考后、乃至大一那个学期里写的。
大部分都是中国国内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但也有一两本国际上的。
国内期刊给发,并不奇怪,因为当时顾骜已经是外交学院的学生了,作为外交学院暗中复校的第一届尖子,又是在京城这个出版界人面最广的圈子里厮混,发国家级技术期刊的论文,门路肯定很多。
至于那一两篇在不太有名的海外期刊上发的文章,当然是顾骜找香江律师暗暗花了圈内资源的。不过勉强也算有两三个点的sci影响因子。
所以,如今在全球主流科技大国的舆论环境下,顾骜在“膜式空气分离技术”领域的创新力,已经随着这本传记的出版而坐实了。大家也都相信“天鲲和香积电的幕后大老板,确实是个有点小聪明,文理兼通的奇才,不然人家也做不出这么大的事业”。
尤其是相信顾骜有一个“善于搞颠复式创新,特别喜欢突破目前的固有技术偏见”的强烈人设。
毕竟他还写了《创新者的窘境》这种如今全球累计销量也已经超过一千万册的煌煌巨着了,前后印证,大家都愿意相信他或许学术基础不扎实、但灵光一闪的能力绝对是世界级。
你别被他逮住传统技术里有偏见的地方,如果逮住了,哪怕不专业,顾老板也能攥出黄金来。
而且这书去年年中就开始卖了,经过半年多的质证后,早已被圈内公认是颠扑不破的真相——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