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一章 逐客 (2 / 3)
“禀告老师,大试所为者,乃寻其俗、忆起史、教其民,此乃国政,故而考卷各异,非考儒家之学。”熊荆看着荀况有些无奈,这是父王为平衡朝堂而给自己选的老师。
他后世就不喜欢儒家,今世依然不喜欢儒家,更何况荀况名曰儒家,实是法家。孔子之后,儒乃八分,荀子之儒乃孙氏之儒。孙氏之儒迥然于孔孟之儒——
孔子之儒是礼本主义,上至国君天子、小子草民野人,全要循礼而为、事事不可逾越礼法。如有逾越,便是无道,无道不改,就要诛杀。儒者宛如中世纪神父、修女,提醒国王睡觉手不能伸进被子里,只能双手打字。
孟子之儒是民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主张与后世的公知白左无异。不关心自己而关心全天下老幼,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心里却时时挂念非洲难民、失足妇女,还振振有词说这样可以‘王天下’。
荀子之儒……如果能称儒的话,那就是君本主义。意思就是大家都要遵守礼法,唯独国君可以做做样子。他所倡导的礼不是古时之礼,而是量身定制的新礼。你以为它是礼,其实它就是法;你说它是法,它会告诉你,自古以来它就是礼。
古礼的外衣下,装得全是私货。熊荆看不起它的地方在于想要獨裁就直接上,何必这般遮遮掩掩、故弄玄虚?当然,荀况之儒比起后世董仲舒之儒要有骨气,荀况自诩为帝师,真要行其法,熊荆虽然还是楚王,可他等同于罗马教皇,礼法由他制定,违礼由他判断;
董仲舒之儒只是朝廷用来美化的装裱,儒生连太傅都不是,只能做谏官和史官。皇帝赏赐是君恩,杀戮也是君恩,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真正的儒已经退出了朝堂,仅存于门阀士族。而等到了宋朝,门阀士族全然消亡,儒又降一级,仅存于家族,再之后……
儒是什么?在熊荆眼中,儒其实是一种组织形式。
礼崩乐坏之前,儒还没有被称为儒的时候,儒是融合夏商周三朝**的封建制度。封建虽起于周朝,可商时已有雏形,商人又受到夏的影响。封建不是给你一片空地,让你白手起家,封君是给你一片本就存在‘蛮夷’的地区,要你去征服同化。
征服依靠武力,礼教是在征服的基础上同化,孔子偏偏舍弃了儒最最重要的基础武力,把含有‘御’、‘射’的旧六艺,变成了只有礼教的新六艺;孟子更绝,一张嘴炮行天下,义正严辞,说谁谁怕,但谁也不信;真信,那就等着‘行仁义而丧国’;
荀况聪明,知道光靠嘴炮无用,统治还得靠杀戮。他昔年入秦实际是想与秦王合伙你出戈矛,我出嘴炮,双方共治天下。可惜秦国乃后发之蛮夷,连总体战都理解不了,施行总体战的士子全靠三晋外聘,他们只懂得‘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凭什么我出人命,你出嘴炮,你就要和我平起平坐?
春秋之前,儒是天下,拥有武力,可以征服、更可以同化;春秋之后,儒只是封国,能守成,不能征服;秦以后,儒不再是国,而是士族,却仍保留它原始的本能——晋时五胡南下,王氏、诸氏化家为国,屏护华夏不灭;宋之后,儒仅仅是家族,可以造围屋、下南洋、建乡团、收厘金,却再也不能化家为国,因此同样的格局,更富裕的江东,南明依旧不保。
站在历史的上游,俯瞰历史的下游。儒好似一条流向沙漠的大河,虽然越流越远,河水却越来越少,最后连河道都消失不见,只在典籍上留下记忆,现实里残存细小的水洼。
“我既是太傅,自有辅政之权。大王新政乃乱国之政,此政当止。”学生忽然发呆,荀况自然更加生气,这个学生虽然恭敬,可心里从来就没有把他当作老师衷心侍奉,也从不与他商议政事,听从他的意见。
“老师何必如此?”熊荆看着他,他希望师徒之间能保存一个体面。“老师是我一人的老师,国政却是诸臣商议之政,臣子和令尹说何政好,我同意便是;再说,我楚国本是蛮夷之国,从未有太傅辅政之先例,老师若真要干涉国政,恐大臣们不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