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9章 积极引导舆论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69章 积极引导舆论 (1 / 2)
        鲍志刚和兰匡义给他出两万块钱拆除费用,周福才深知是怎么来的,他知道鲍志刚给他留了面子,说:“我谢谢鲍市长和兰局长。”

        鲍志刚说的沙**不再干涉拆迁这件事了周福才是知道的。之前,他跟舅舅通了电话,舅舅也没有办法,说**和党报的记者盯着这事呢,阆诸政府想不拆都做不到了,另外他也不好再强行干预,别因小失大,到时连舅舅都受到牵连。

        周福才耷拉着脑袋,想了半天,才说:“我没话说,拆拆吧,我自己拆。”

        这样,第二天周福才找人开始拆顶楼。其他的几户一看周福才都顶不住了,也坐不住劲了,纷纷拆除了自家扩建的建筑。

        其实,周福才所以认头,跟江帆许多幕后工作有关。他善于利用媒体的宣传,看似媒体们是在为阆诸拆除违章建筑造势,其实江帆是在利用和引导舆论,从而起到监督和促进工作的特殊作用。

        有的记者现场采访了许多街头居民,居民都反映,这项工作的确利国利民,但怕遇到有权有钱的人拆不下去了,那这项工作不了了之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极易挫伤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阆诸电视台更是在阆诸新闻拆违的报道,几乎每天针对轰轰烈烈的拆违工作有个简短的点评,言语不多,但句句犀利,有个署名“朱一民”的点评章,一时成为引导拆违工作走向的风向标。

        他似乎总是喜欢跟政府对着干,前面刚报道了拆除进展情况,后面的评论发出叹息,说,老百姓的违章建筑拆了,那些富人们的违章建筑还在,希望我们的政府能秉公执法一视同仁,矛头直指政府和富人区的违章建筑。

        一时间,人们似乎从对关注拆违的报道转到了“朱一民”的点评,后来,电视台将这个朱一民名号的前面冠了社会观察员的称。

        一时间,更让这个朱一民的身份扑朔迷离,因为他说话言简意赅,观点客观、公正,对事不对人,说出了广大市民的心声。从他的口气和站位来看,人们猜测这个朱一民可能是居住在阆诸的国家大部委的离退干部。

        党伟应江帆的要求,结合了社会观察员朱一民的点评,写出了一篇从城市违建看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内参章。所不同的是,这篇内参党伟没有送到任何部门,而是传真给了江帆。

        传真机的这边,江帆已经等待多时,当接到这篇章后,江帆给佘秀打电话,此时佘秀还在北京“住院”。

        不知为什么,江帆始终认为佘秀的“病”和两件事有关,一个是沙洲的电话,他是躲了,将这一摊子撂给了江帆,让江帆自己去收拾。二是他在北京进行危机公关。

        其实,不光沙洲,拆违工作之所以将强拆的期限延长,是因为方方面面说情的人都出来了,沙洲只是目前最大的官而已。

        江帆知道,有多少人或打电话或亲自来他办公室说情,有多少人到了佘秀那里,自从聂东的案子出来后,佘秀尽管还在市委书记的宝座,但他为人做事已经明显过去低调了许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