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七百五十七 公孙瓒的原则 (1 / 3)
《后汉书公孙瓒传》:“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襄贲励德,维城燕北。仁能洽下,忠以卫国。伯疏犷,武才猛。虞好无终,绍势难并。徐方歼耗,实谦为梗。”
大致意思,说的是公孙赞此人有勇无谋,心胸狭窄,而且刚愎自用,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将尚且马马虎虎,做一方的首领人物绝对是不合格。
这一点,貌似也是后世许多人,对公孙瓒的基本印象。
貌似,公孙瓒,不怎么强啊!
潜意识里面,估计很多人会这么认为。
但是,千万不要小看那些在历史上打酱油的角色,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字的人绝对没有平庸之辈。
之所以他们最后会沦为酱油党,那是因为与他们生在同一个时代的那几个人太妖孽了:曹操、刘备……无一不是雄才大略之辈!
公孙瓒便是如此,打了半辈子仗,杀了半辈子人,他做过很多对事,也做过很多错事,赫赫功绩和白骨堆砌的战场,荣耀光照了他的一生。
无论功过,他的战绩,和作用,还是不容磨灭的。
幽州,作为汉朝最北边的地方,由于这里毗邻北方各少数民族,因此幽州的故事,既离不开帝国朝廷,也离不开与外族的分分合合。
对大汉帝国的历任执政者而言,幽州无疑是让他们最头疼的一块国土之一,因为这里有着最为纷乱复杂的势力。
东汉末期,跟幽州有关的最主要两个少数民族,是乌桓和鲜卑。
这两个民族,都是殷商时期一个叫“东胡”的少数民族后裔。
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冒顿带兵消灭了东胡,据说东胡剩余的族人分别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并从此繁衍生息,他们也以各自的山为族名,乌桓族和鲜卑族就这样诞生了。
西汉时,部分乌桓人开始内迁。
不过,外族毕竟是狼子野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