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六章 豉汁蒸鱼头 (1 / 2)
永吉街作为环与环的分界线,向来以商铺多、食肆多、大厦多著称,张家的利来西药行开设在这条街道。
在香港这处十里洋场,西化碰撞交融,张家算是华人家族的一个另类,坚持国社会式家族‘同居共财’的封建传统,恪守国粹古风。
此时,从**出来的苏敬贤,在永吉街一家茶餐厅二楼卡座,和张家老四张宇良对面而坐。
“良少,初次见面,幸会。”苏敬贤看着对面自己年长几岁的张宇良,微笑点头。
二十五岁的张宇良气宇轩昂,略一打量苏敬贤,随即笑着出声:“辉哥话健身会添了新会员,我以为又是哪家商行的公子,原来是苏老板,幸会。”
苏敬贤摆一摆手,语气谦逊:“在良少面前,老板两个字实在当不起,大家都是广府人,良少叫我阿贤得。”
这倒不是苏敬贤有意套近乎,只不过相起张家,苏敬贤现在的身家根本算不得什么,所以算是面对张家四子最小的张宇良,他也不敢托大。
从石建辉口得知,张家自三十年代老家主张祝山手,开始经营生意,张祝山以编织起家,在广府创办张锦记杂货铺,专营各式编织及山货,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但张家真正发迹,却要从张家四子这一辈算起。
三十年代后期老家主张祝山因病辞世,时至广府沦陷,张家只得忍痛抛弃田产物业,带着三千块现大洋抵港。
抵港后,在母亲郭庚和张家长子张宇阶的发展下,张家在香港环士丹顿街,再创张锦记杂货铺,生意较之广府张锦记更为红火。
日占时期,张家长子张宇阶先后在澳门、广府两地创办张锦记分店,老二张宇麒回内陆读,老三张玉麟经营澳门张锦记,母亲郭庚则带着老四张宇良逃往湛江避难,等到日占过后,张家在香港的生意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最近几年经济形势大好,张家又在香港先后开了张锦记山货行、祝兴洋行、泰和行等多家店铺。尤其是从去年开始,韩战打响后,张家开始涉足西药生意,和英国加力子药公司合作,在香港昭隆街创办欧洲海岸公司,不足一年的时间敛财无数,隐隐成为五邑人里的望族。
迄今为止,张家的生意已经从最初的零售业,逐步转为进出口贸易,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
面前这位张家最小的东家,从英皇院毕业后,这两年也逐渐开始接手家族生意,现如今永吉街的利来西药行是由他主理。
“好,那我托大叫你一声阿贤。”张宇良对称呼问题不以为意,笑着说道,“大家都是辉哥的朋友,不必太生分。不过我叫你阿贤,良少两个字你也不好再提。”
对着自己大六岁的张宇良,苏敬贤微笑点头:“良哥。”
张宇良露齿一笑,扭过脸声音提高几度:“鱼头鑫,我带朋友来你这里食饭,你到现在连碗汤都没端来,是不是想我加你地租呀?”
这句话出口不多久,茶餐厅老板鱼头鑫很快亲自端着托盘,靠近两人坐的桌子,满脸堆笑将托盘里的碗碟摆在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