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一章 纵贯流求 修驰道直通南北(一) (1 / 3)
近些年中原战火连绵,尤其是数百年来富庶繁华的锦绣江南也沦于异族之手。江山鼎革之季,总是百姓苦难之时,或因战争家破人亡,或为避乱四处播迁,饥饿、无助的流民相望于道。
这个时候,横空出世的中兴社就如同黑暗中点亮的灯塔,是绝望中升起的希望。
而中兴社这些年一直将人口作为第一资源,从成立之初便专设招才科,注意招收各类人员。机构改革以后,原来的招才科功能更加全面,由多个部门的人手联合重新组成了移民局。
移民局的功能组成是多方面的,而且从明暗两条线开展工作,明的有“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养济院从表面看像是由好心的富人士绅自发的赈济孤贫行为,实际上却是由户部暗地里主导,依托中兴社的财力物力,在各地广设粥棚和义舍,让贫无所依者有地方遮风挡雨,更有一碗热粥让人勉强活下去。
养济院在施粥的同时,自然也会“顺便”告诉饥民们,这一切恩德,都是由“中兴商社”一位姓张的大官人施舍的,这位大官人还在东海之上创立了一番大基业,广招百姓去屯种,只要去了,每家每户分田地,收成全归自己,人人可以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绝望中的人最需要一根救命稻草,就如失落者容易皈依宗教。而中兴社更比追求来世极乐的宗教更有吸引力,是实实在在改变现实困境的希望。被养济院赈济过的人们自然而然就对中兴社充满向往。
惠民药局则是医药部派出的机构,以中兴药局为蓝本,派驻医官在沿海各大州县行医治病,形式上与养济院有点类似,两者相辅相成,很快就在流民之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东方的海上有个大救星,他就是咱敬爱的张总理!”不知从何时起,中兴社和张镝的名声开始在民间广为传唱。
养济院和惠民药局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借着施粥施药帮助贫民的机会去扩大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大张旗鼓的去招徕流民。因为自从大宋小朝廷不断南逃以后,江南各地已经被元庭设官统治,总不可能在敌国官府的眼皮子底下迁徙百姓。
所以除了养济院和中兴药局两条明线以外,真正负责组织、运送流民的还有一条暗线,名为“河海帮”。原本这是一个寻常的江湖帮派,由跑船的贫苦船工自发组成,在江南各地分布很广,逐渐与中兴社在各地的河海渡口和码头上组织的码头帮形成竞争,经过几番较量,从斗争到合作,如今这个帮派已完全被中兴社的势力控制并更加壮大,现归口贸易部管理。
一番统合改造后,河海帮就主要用于向中兴社的后方输送移民。帮众们一般都是各条水路上的寻常船家,也有在码头、渡口做工的,还有一些会混入到逃难迁徙的贫民群体中去,与养济院、惠民药局的人有私底下的联系。
物色到那些走投无路的流民,河海帮的人就会有意无意的接触,透露出自己向往着出海去投奔中兴社,还想凑几家人搭伴同去的意思。待有三五家贫民决定加入,他便带着他们找到河海帮的弟兄,搭船出行,沿海各大港口总有中兴社的船只定期往来,于是小船就换大船,几百人一批运往流求等地去,到地方后自然就有中兴社的安置人员过来接手。
中兴社对移民的组织、运送以及安置,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成熟的体系,各部门配合的已经很熟练默契了。
流求足够大,中兴社也有能力安置百万人口,但人口的快速增加给后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确切的说,要大规模安置移民,最大的制约因素就在于钱粮二字,庆元一战后的数十万移民迁入,已经将库中存粮消耗大半,按目前人口计算也只够四个月之用,已经逼近存粮警戒线了。这还全靠张镝未雨绸缪,前两年着重在岛内外收储粮食,加上贸易部不断向外买粮,以及鸡笼港北部渔场丰富的鱼获补充,如此才保证了军民口粮可以持续不断的充足供应。
根据户部的调查统计,按正常消耗速度的话,到本年年底之前全社粮食至多只能供养五十余万人口,还不算紧急情况。那么从现在起每月增加的人口以不超过两万人为宜。不过得益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力推进,流求、吕宋两地预计本年内可新增良田上百万亩,等下一年夏秋粮食大熟就可大幅度的解决吃饭问题。接下来只要每年的新增粮食足以覆盖新增人口,就能像滚雪球般形成“扩张——垦殖——再扩张”的良性循环,直至达到土地容纳的上限。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十年、二十年乃至上百年,让流求与吕宋的人口扩增至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也并非不可能。
但饭要一口一口吃,既然今年的安置计划已有所限制,移民局也就只能按照每月两万人以内的指标安排移民。两万人相对于这个乱世里遍地如蝼蚁般的流民而言着实只是个很小的数字,移民局就算只选那些青壮人口,也能大大超过这个指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