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4节 大手笔 (1 / 4)
旅明正文卷第394节大手笔源自太湖的黄浦江是后世全国人民熟知的地标河流。形状犹如一抹勾玉的黄浦江,,将上海分成了浦西和浦东,在市中心接纳了吴淞江苏州河)后,最终在吴淞口注入长江。
实际上在明代之前,现在的黄浦江航道里奔流得却是吴淞江水。
后来在明初时,由于吴淞江航道淤积,连年发水侵民,于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便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航道至吴淞口,使得原本横流出海的黄浦江变成了后世的勾玉形态,故有“黄浦夺淞”之说。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的干流吴淞江一夜间变成了黄浦江的支流,而吴淞江流经上海市那一段叫做苏州河的,就从后世著名的陆家嘴对面,汇入了黄浦江。
实际上在清末之前,吴淞江上海段的正式名称是不叫苏州河的——由于当时要和洋人签订租界协议,为了划界方便,条约上便有了苏州河这个正式名称。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从明初疏浚黄浦江河道以来,不知不觉两百六十多年过去了。
这期间包括苏州河在内的黄浦江流域,虽说不时能得到官府疏浚和修缮,但是封建王朝末期的瘫痪症状依旧是免不了的。
在明末,黄浦江主航道虽说依旧能通航大船,但是包括苏州河在内的各处支流已经淤塞相当严重。这种情况再配合上小冰河时期的反季节暴雨,使得整个长三角下游地区涝灾频发,农业生产遭到大面积毁坏。
1629年11月18日,熊道接到电报后的第三天。
一艘渡船从古老的浦东杨家渡码头出发,直线渡过黄浦江后,停在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的码头上。
明代的上海县城就坐落在黄浦江畔,和对岸的陆家嘴斜斜相望,是整个长三角平原最为富庶奢靡的县治所在。
不说县城四边关厢那拥挤的商铺,繁华的街道,林立的码头,单说县城内部,那也是往来无白丁,遍地皆豪奴的架势——明代的上海县城,是珠三角地区豪门分布密度最高的一块区域。
小小一块县城及其周边关厢地带,汇聚了大量缙绅大户,是当之无愧的反动士大夫大本营。说此处遍地豪奴绝无夸张,“中人之户,动辄破家”,在这处扔块砖都能砸到缙绅豪奴的地方,普通人家当真是活得不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