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记 (1 / 2)
小说写到这里,该结束了,但好奇的读者必然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当初,张姓人怎么会丢失了火明公的?
这个问题也困绕着每一个梅令村的张娃人和李姓人,包括外村的火明公的后裔。
于是就产生许多猜测。
确实也有想过当初寻墓的人懒的,锄不够深、寻不彻底。
但绝大多数人是不赞同这个说法。
首先,伯庆公不会不是一个孝子,这点不容置疑,要不,伯庆公也不会举家入到梅令守墓;第二,伯庆公发觉失墓,不会不寻。
伯庆公在外避乱十多年,回来后不见了老豆火明公的墓,这不奇怪,十多年间,墓土经雨打水冲,早已推平,甚至金斗也被水流冲出,推落山涌,也有可能。
但事实证明金斗还在,那怎么会找寻不到呢?
这让人费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茂亮研究平南县史,发觉当年伯庆公避乱期间,瑶民起义军和明军在瓦窑坪打过仗,明军在瓦窑坪顶上曾修过工事、建过炮台,这才得出一个最让人信服的说法。
在此,顺便也就说说茂亮。
茂亮在当国军师长期间,确实为梅令村民团送回大量武器弹药,民团得以茁壮发展,有人说,梅令村的武器弹药可以装备国军一个连,话是有些过,但若说梅令村民团的武器,在平南县各乡各村的民团当中包括大桂山里面的土匪的武器都是最好的,应该没人反对,包括大桂山里面的土匪,对于梅令村民团的武器也仰望不及。
广西解放前夕,茂亮奉白崇禧之令率军下湛江,准备经湛江落船过海南,或往台湾,兵至桂平,白崇禧好心,让茂亮回家带上妻小,不想茂亮到家,正值老婆分娩,要走不得,茂亮就让随从先行,随从不舍,茂亮拍枪在案:“违我军令者——斩。”随从始去。三朝刚过,茂亮带妻儿匆匆从水路要住香港,船到梧州,听说广州已被**解放,只得折回,从此不能再走,被**捉了,受尽牢狱之苦、批斗之灾,之后,担任县文史顾问,参与编写县志。就是在这期间,茂亮专门研究平南县史。
茂亮在抗战期间已是国军师长,而且升官很快,但到1950年,****来,茂亮还是师长,几年期间没升过官,对此原因茂亮是只字不提,但据曾跟随茂亮打仗的李姓敬林公回忆,茂亮对内战并不热心,所以对于茂亮在内战几年间从没升官也就不足为奇了。
茂亮研究出明军曾在瓦窑坪顶修过工事、建过炮台,推断张姓人失却火明公的原因,是明军在火明公金斗上面踩出一条路来,金斗就在路下,明军走后,人们也走那路,原来的路就荒废了,伯庆公回来,以为那路就是原来的路,就按所记着的在路旁寻找,当然就找不到了,百多年之后,路又走偏了,俭德公就葬在那儿,张姓人以为火明公早丢失了,所以李姓人葬得光明正大,张姓人也没什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