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14章 海战 (2 / 4)
隆美尔很不想听命,可是只是个元帅,明明**的方案是的,但是作为元首,三番五次的催促,隆美尔已经不得不应命,隆美尔开始调集装甲部队和空军部队,地面部队快速推荐,试图铲除面前的一切敌人,而空军开始对两座城市狂轰滥炸。
这是最开始德军的打法,隆美尔为采用这种愚笨的打法,羞愧不已,这简直对不起的军事才能,隆美尔只能尽最大的努力达成**的战略目标,可是他也,这种可能性太小了,哪怕**给他增兵了五十万,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外面的德军,其实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这根本不能撼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多余的军队不但不能参与攻城,还是一个个的累赘。
这五十万军队要吃要喝,要给养,而德军上百万军队远征莫斯科,给养问题本来就是一个难题,现在加了这五十万军队,更加是个庞大的负担,为了执行**的命令,隆美尔不得不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各个方向,向城内进攻,但是这样一来,不但各处都没有突破,突破了也不能用就占领,一到晚上,**军队和狙击手就从各个地方冒出来,抢占白天失去的要地,将德军完全压制起来。
这样做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弹药消耗太过庞大,德军每天消耗的子弹和炮弹还有炸弹,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二人不像好整以暇的**军队,在乌拉尔山几乎不放一枪一炮,就能稳守乌拉尔山,也没有**军队去进攻。
**元帅朱可夫本来在西伯利亚与日军作战,听说乌拉尔山失陷以后,大惊失色,就要请求退出战场去攻击乌拉尔山,也得到斯大林的同意和日军方面的默许,日本人也希望**能击败赵建国,让**军队重创,否则,这一百万**军队,很可能是日军的噩梦。
但是很快朱可夫的计划就被斯大林否决了,不准朱可夫带兵西进,反而要留在西伯利亚与日军假打,不能与**军队发生任何冲突,甚至能让**军队与**军队发生威胁性的实质。
斯大林很清楚,**现在与**军队的默契状态,**就像一个被用匕首对着喉咙的人,不得不允许**帝国的一切战略计划。
这种默契就是,**军队不隔断**的乌拉尔山咽喉,而**军队也好好与德国和日本打仗,不要来动**帝国,否则,一旦激怒**帝国,那么乌拉尔山的命脉被切断,**必亡无疑。
所以斯大林命令所有**军队不得不向乌拉尔山发起攻击,甚至那些补给队,从东部运的补给,到了乌拉尔山,如果碰上**军队打劫,就直接送给他们,不要抵抗,因为抵抗也没用,白白增加伤亡,而已,现在**没一个人都至关重要,不允许无辜的伤亡,那些补给队的火力。根本不可能是**军队对手,斯大林也不可能将宝贵的士兵拿去运送这些补给。
既然与**方面形成了默契,那么**帝国方面自然不能赶尽杀绝,肯定会放一些补给,至少要足够支撑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战争,尽管这种支撑,是让这两座城市的军民更加痛苦。
可是斯大林没有选择,斯大林现在只能这样做,为了不灭国,必须走在钢丝上,斯大林只能希望**帝国一直与保持这种默契,而等到严冬之后,莫斯科人和圣彼得堡人对德军发起反攻,击败德国,那个时候,**军队就可以与东部的军队汇合,联合夹击中部乌拉尔山,这样,**才有一线曙光生机。
尽管斯大林,**帝国不会在击败德国之前,一直袖手旁观,但是现在也只能这样想,只能期待着**帝**队能够在的预料之中。
这样一来,**帝**队在乌拉尔山的日子,变得非常舒坦,除了**的寒冷,来自干沙漠地带的**人受不了,其他一切都还好,不用打仗,而且还可以抢补给,不损失一枪一弹,补给消耗极小,从中亚运送来的补给,完全可以支撑军队,甚至还要结余。
在这种情况下,赵建国下令中东的军工业大量加工生产,将重武器补给全部交给塞浦路斯的陆军和徐田统帅的海军主力,而带领的部队,接收国内的轻武器生产线,这些轻武器和弹药,源源不断通过黑海,经过里海,向哈萨克斯坦转运,囤积在阿斯塔纳,中亚可以提供给**军队食物和钱,但是无法提供武器,赵建国必须在阿斯塔纳形成一个武器的供应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