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三衙街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四章:三衙街 (1 / 4)
        01

        三十年前,天生教就到西昌扎下了根。

        在城中的三衙街,有座略带法式情调的天主教堂,包括挺拔的钟楼、宽敞的经堂和开着石榴花的修女院。

        钟楼的塔尖上立有十字架,常有白鸽盘旋在它的上方。蓝天里风轻云淡,就像是无字的天书,可以任意解读。

        02

        教堂是略带古罗马风格的建筑,气势雄伟。

        台基有一米多高,四根罗马柱夹着三道门,门额上题天神堂。

        十五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险家找到了非洲、西印度与东印度,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承认西葡两国在新开拓的区域中享有武装保护传教的权力,史称保教权。

        同时,教皇的一切谕旨和敇令只有得到西葡两王的同意才具备法律效力。十七世纪,法国崛起后,教皇把中国和**的保教权转交给了巴黎外方传教会。十九世纪,教皇又把西藏的保教权交给了英国。法国传教士被逐出西藏后,着力经营四川的川康教区,以图将来。

        一九一〇年,罗马教廷照准川西主教杜昂的申请,开设建昌代牧区。

        杜昂派法国神父光若翰到西昌,在三衙街建了天神堂,传播来自天国的福音。

        03

        一九二二年,罗马教廷绕开法国的保教权,派意大利人刚恒毅到中国主持远东的教务。

        刚恒毅意识到法国方面滥用保教权,激起了多起教案。这不仅是损害了中国民众的感情和利益,也破坏了教廷的形象。

        比如,不遵循中国人的宗法制度强行圈地,不尊重本地人的风俗民情和生活习惯向教徒颁布清规戒律……甚至,袒护教民,干涉民事纠纷。其实,这样的保教权就是变相的侵略。

        有人撰文说:“鸦片战争后,洋人们高高在上,无法无天。一些破落子弟以信洋教而横行乡里,成了一大批享有治外法权的假洋鬼子,殊为可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