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论道虚实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八章 论道虚实 (1 / 3)
        东坡书院。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老师,孙子不愧为上古兵神,‘致人而不致于人’、‘攻其不守守其不攻’、‘攻其所必救’、‘避实击虚’,这些战略思想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恕弟子愚昧,关于这孙子兵法之虚实篇还不是理解得很透彻,可否请老师再讲解一番。”一个青衣少年道。

        他对首的玄衣中年人微微点头,缓缓道:“上古诸国征战不休,其中以魏、齐、韩、赵、秦、楚、燕七国最为强盛。上元前354年,赵国向卫国发动了进攻,企图夺占位于赵、魏之间的卫国领土,取得战略上的有利地位。卫国原是魏国的属国,故魏国借口保护卫国,出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国与齐国是盟国,当邯郸告急时,赵国立即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齐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只派出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魏国,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齐军主力则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出兵救赵。上元前353年,魏国攻破了赵都邯郸,这时齐国终于出兵,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帅大军救援赵国。”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邯郸之围,孙膑却劝说道:‘派兵解围,不能以硬碰硬,而应该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冲其要害,使敌人感到行动困难,有后顾之忧,自然就会解围了。’于是两人率军直奔魏国国都大梁。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闻得大梁危急的消息立即率军回归,在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时遭到以逸待劳士气旺盛的齐军阻击,最终惨败而归。”

        “孙膑果然有才!”青衣少年赞道,继而又疑惑道:“我曾读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面有这么一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书里注释说文章里的‘孙子’是指孙膑,我当时就不甚了了,孙膑真的受过髌刑吗?”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不错,孙膑确实受过髌刑,而且是被他的同窗所陷害。”玄衣中年人略有些感慨道,接着便说起了孙膑的故事……

        “那庞涓真是可恶,仅仅因为孙膑的能力高过他,有威胁到他的可能,就使出如此毒计陷害孙膑,欲让他永无出头之日。”青衣少年愤愤道。

        “千载易过,人心难改,你的身边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么?”玄衣中年人淡淡的声音让青衣少年猛地一怔。

        对,这个青衣少年便是纳兰纾予,玄衣中年人自然是秋先生了。

        纳兰纾予此时方才明白,唐天铭对自己的杀意来自何处。开始他以为是因为唐英杰,但现在他知道自己想错了。一个十六岁的二流巅峰剑者,一个差一点将一流巅峰剑者一击秒杀的二流巅峰剑者,这样的人物,已经让唐天铭感到了威胁。

        尽管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如唐天铭,但只要有威胁到他的可能,他就会将这种威胁扼杀在摇篮中,简直比庞涓还可恶!公平?只有弱者才需要公平,而强者讨厌公平,所以他把公平拿来施舍,让弱者保有最后一点幻想。

        “那庞涓最后怎么样了?孙膑有没有报仇呢?”纳兰纾予急切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