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三章、登场 (1 / 2)
重庆的盛夏,是那种让人躲都没处躲得湿热。不管是少有的晴空万里,还是大多数时间的雾气腾腾,就算江风吹拂而来,也只会从地面卷起一阵热浪,火烧火燎的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实在让人头痛不已。
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要命的是不论当你走在烈日炎炎的大马路上,还是躲进绿荫间房屋中,亦或是庇在树木屋檐的阴影下,无论是在清晨还是黄昏,那种酷暑湿闷始终是阴魂不散地缠绕着你,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你,加上树木间肥厚的叶片闪耀着暗色的白光,以及叶片下隐藏在枝干间无数的鸣蝉所发出声嘶力竭般的哭叫,这些,足以令你为之发狂。
可即便在众多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视为严酷的气候下,却依旧挡不住重庆人如火的激情。沿着一条条蜿蜒狭窄的马路,来来往往着由各色人等组成的游行队伍,他们高举着手里的旗帜标语,不断振臂大声呼喊着口号交相而过。
还没等这些人完全消失于街头巷尾,又有几个乡绅打扮的人,身穿长袍马褂,头顶着滚花瓜皮帽,拄了文明棍,指挥着身后伙计模样的人,簇拥着几口刚刚宰好并收拾干净的生猪,挑着几筐新鲜的果蔬,抱着几坛老酒,牵着几只“咩咩”叫个没完,横冲直撞的山羊走了过来。从猪头羊头,扁担的两端以及坛颈上都系着的红绣球来看,这帮人像是要到前方不远的兵营去劳军的。
在整个抗战期间,地处偏远的四川人民要钱出钱,要力出力,要人出人,从没有推诿扯皮过。甚至在重庆数次举办的“献金”活动中,连沿街乞讨的乞丐也不甘落于人后,掏净了自己身上最后一个铜板。纵观历史,在全民抗战的8个贡献最大省份中,湖北先后出兵69万人,广西808万人,陕西888万人(不含参加八路军人数),广东925万人,江西95万人,湖南157万人,河南1898万人,而当时总人口也就4500万左右的四川,却先后输送了25788万川娃子走上抗日前线(一说350万人),居于全国29个省、直辖市之首!
短短几天时间,通过杨冬青这些从一线抽调来的军官汇报讲演,不单只是在学生们中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就是在整个重庆市民的心头也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加上《新华日报》、《重庆日报》等诸多报纸媒体,对此活动通篇整副的宣传报道,不仅让“知识青年从军活动”做到了家喻户晓,也让从印度回来的军官们出尽了风头。
“号外号外,据确凿消息,此次应征知识青年将优先补充驻印度嘞远征军!”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小男孩,灵巧地闪过迎面而来的黄包车,在大街上如织的人缝中飞快钻进钻出,嘴里一面大声吆喝着今天的热门消息,希望引起行人的兴趣以便多成交几单生意,一面将手中高举的套红《号外》,准确地丢进新生活大戏楼半开半合的大门。
看都不看一眼,小报童熟练地从斜挎的打着补丁的报袋中抽出份新报纸,边大声报诵着新闻题目,边高举过头顺着街道越跑越远,只留下一阵清脆稚嫩的童音在身后窒闷的空气中回荡。
“师兄,我去看看今天的报上都有些什么新内容。”应着话音,位于“新生活”二楼靠楼梯不远的一间卧房的门帘一挑,一个装扮停当的青衣模样的男子,边回头向房中之人打着招呼,一边撩起裙边,迈动着脚上红色的绣花鞋,像一阵清风似的飘下木制楼梯,用一只涂了红指甲的手摇着扇子扇着凉,另一手接过茶房毕恭毕敬递来的报纸,微微颔首点点头以示感谢,随即转身轻快地踏着台阶回到二楼的房间门口,掀起门帘随即没入其中。
从镜中注意到青衣男子回来了,一位穿着白色底衫,正对着镜子在脸上认真勾描的男人随口问了句:“报纸拿来了上面又写了些什么驴唇不对马嘴的新闻啊?”口中这样说着,手里面却一点也没耽误,依旧小心地勾画着眼妆。
没好声气地瞪了化妆男子一眼,青衣男子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一面认真地翻看着新闻的题目,找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着,一面面露不快地神色抱怨道:“师哥,不是我说您,您瞧瞧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叫驴唇不对马嘴的新闻,报纸上难道连一句真话都没有了吗?”
闻言停下手里的活计,化妆男子扭头望着师弟认真地解释起来:“我说错了吗?以前我不是跟你一样把报纸上的每一句话都奉若神明,可结果呢?你忘了那些从前线回来都看戏的军官是怎么说的了吗?每回报纸上大张旗鼓吹嘘的‘光复’,其实都是人家日本人自己放弃了,咱们跟在人家屁股后面拾现成而已。咱要真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你还会傻了吧唧上那冤枉当吗?”说着转过脸对着镜子继续忙自己的去了。
匆匆看完手中的报纸,青衣男子将之丢在一旁,快步来到师兄的背后,一面帮他勒头一面不服气地分辨着:“我可没看那些不打粮食的鬼话。最近军委会不是搞了个什么‘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吗?我在留意这方面的事儿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