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设套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七章,设套 (1 / 2)
        隐约从大夫的话里听出点眉目,但却朦朦胧胧不是很清晰,杨冬青连忙出声喝止了出言不逊的东北佬,转脸殷勤地向大夫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漠视东北佬地无理之举,大夫一手托着军刀扫了他一眼,自顾自继续说道:“冶炼师将选好的材料送到有800年历史的制刀世家樱井那里,然后由铸刀匠亲自审查选用带有亮银色的沉重‘玉钢’块为铸造材料,用纸包裹着挑选好的钢块,再包裹上一层薄薄的黏土和灰烬以防钢块氧化,再重新将钢块加热至1300摄氏度,然后趁热力未消散,将所有钢块连续不断折叠锻打,混合铁与钢,令整个金属块锻造均匀,最后使金属块各部位的含碳量差不多为07,让成品的数量比原来的生铁减少一半,形成一整块锻钢的“刀胚”,铸刀的金属原料才算大功告成。

        出色的刀匠师会依据钢的颜色估计含碳量,连续折叠锻打之后每一公分的钢就有5000多层。这些层次所形成的纹理就称为‘地肌’,之后再慢慢磨打成武士刀的型。

        经过如此打造之后使刀具备坚硬和坚韧的作用,成为具有尖利和弹性的双重效果。然后刀匠师依据秘方混合黏土和木炭粉将之均匀的涂在刀面上,使之在硬化过程中隔绝保护刀刃的各个重要部位,在内部较软的钢和坚硬的刀刃的相交处会有一条明显的线,其实就是‘刃纹’,这也是上品武士刀的重要标志。

        如此这般之后,再在黑暗的锻造场地用眼睛准确地判断出刀刃的温度何时达到最佳的800度,也就是让刀刃达到朝日般艳红的时候。淬火之时则必须使用清水,将达到温度的刀身放进水中,这样覆盖着薄薄黏土的部位会急速冷却然后变的十分坚硬,覆盖着薄薄黏土的边缘部位快速冷却,使钢内的碳受到极大的压力这个部位就会成为刀刃,而武士刀的弧度也就由此而来,并非刀匠在打制的时候打成的弯度。一把上品的武士刀的弯曲程度就像月牙一样的形状。

        铸刀匠可以在最初设计刀的时候决定刀刃的大小和外形,而刀匠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将刀刃打磨出轮廓,并将刀刃磨的符合标准。在这过程中刀匠会看刀是否拥有瑕疵,然后再决定是否将刀送到抛光师傅那里进行最后的阶段铸造。真正上品的武士刀一般需要三个人花三个月的时间才行。”

        听了大夫不厌其烦地论述,草山飞忍不住乍了舌感慨:“乖乖,一把刀要反复捶打5000多次,还得三四个人花那么长时间,光这功夫就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

        捻着胡须,大夫微笑着颔首赞许:“孺子可教也。真正的好刀绝非凡品,所以具备了灵性,更不是一般人能操控的了得。刚才老夫还只是介绍了一半,下面咱们再来说说研磨。磨刀匠在接到坯刀后将刀子打磨锋利且要磨出刀子的最终形状。

        想要得到一把优秀的武士刀,磨刀师必须使用不同的特殊砥石来打磨。所挑选的砥石还要结合日本各个制作刀流派的特色,才能确定具体使用哪种砥石石。

        到了磨刀的时候,师傅要细细寻找每一把刀的内涵之美以及每个铸刀匠流派铸刀时的精妙所在,才可以开始大体研磨,这中间所花费的时间为10天左右。大体研磨完毕之后,磨刀匠会使用米粒的大小的砥石再进行研磨。这时的研磨部位基本都是“刃纹”两边以及刀刃的抛磨。此时磨刀师都会特别小心,一方面要防止割伤自己的手,另一方面也需要极大的专注力。

        研磨刀刃的时间依据各个不同的刀匠流派,大体会用6至8天。最后整体研磨的师傅用特有的方法将刀刃磨白,露出软硬两种钢交会的那条线。以达到逐渐让金属的内在美呈现出结果。

        其次是磨尖刀尖具体方法和打磨刀刃一样,但需要更加得细心和专注。但是在打磨刀尖的时候,每个磨刀匠都有自己独特的秘方,所以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各有不同。之后再继续打磨10天左右,达到抛光师傅的满意程度。这样一把上品的武士刀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真正一把好刀,从准备到成品,大致要花费十多个制刀高手近一年的时间。”

        讲完这些,大夫像是耗尽了全身所有的力气似得很是疲惫,独自闭了眼站在那儿养神。而大部分人听天书般的由他讲述了一柄宝刀的制作过程,却始终并未理解他啰嗦了这么半天的原由,一个个不解瞪大了眼睛看着他,期待他的下文。

        休息了一会,大夫再睁开眼时,往昔那平淡祥和的目光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股豪气,一缕精芒:“刚才何连长所说非虚,诸位都是军人,军人自当以报国安邦为己任。然我泱泱中华,沉疾百年,绝非一日就能重现盛世雄风,扬威寰球。

        今日落难之远征军,恰似一柄待铸之宝刃,需在灰烬泥土中历练,在熊熊烈火中锻造,在刮骨切肤中打磨,凡此种种之后,方可英气盖华,啸吟出世,成就不世之伟业,惊天下之瞩目。汝等可晓之?”说完,将双眼直勾勾的望向若有所思的杨冬青,嘴角挂着一丝似有似无的微笑。

        回味良久,杨冬青一跃而起,疾步来到大夫的面前俯身跪倒,双手接过他手中的三尺青锋两声说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晚辈受教了。先生之言如若平地惊雷,晚辈愚钝,不敢说完全领悟先生教诲之全意,仅仅领略皮毛而已。然寥寥金玉良言却足够晚辈受用一生!请先生放心,冬青定当殚精竭虑,引领弟兄们走出这荒莽之地,重整河山,再铸中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