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复业之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复业之虑
        “元和行”悄无声息地复业了。

        商行里外窗明几净,纤尘不染,一进到里面,亮堂堂的。桌椅板凳柜台货架被摆列得齐齐整整,万年竹、摇钱树等绿木甚是养眼,又有别致清雅及人高的青瓷瓶及“八仙过海”的木雕装饰放在了醒目处。

        虽然行号里被布置的很是温馨别致,但人员上却是与街面上那些经营个草药铺子、糕饼店的都比不上。伍秉鉴算是在外面主事的东家,丫鬟碧珠是柜上的伙计,父亲伍国莹虽说负责帐房,但此时无账可算,也就不常来,说来这行号满打满算就由这文齐武不齐、老老少少的寥寥三人来支撑,实在是显得有些冰清水冷,寒酸了些。

        伍秉鉴对这些都不在意,他认为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能尽快找到合适的生意去做,这是“元和行”生存下去的根本。

        按照惯例,从海上来的洋商商船到了黄埔港的外围,船上的大班下船坐舢板或驳轮通过珠江到广州找行商为其商船担保。找到愿意为其承保的保商后,才被允许将商船停泊在黄埔码头,然后在船上进行交易,交易达成后下货、验关。当然,如果找不到保商为其担保,也只能就此打道回府无功而返,只是这种情况极少能发生。

        当洋商商船回国时要装满预先已计划好要采购的货物,这时他们同样要找到十三行之内的行商代为采购,绝对不允许他们与行商之外的散商交易,交易了,你关口验不过去,得不到粤海关出具的销号单,商船离不开码头。天下从来没有轻轻松松就能赚大钱的生意,洋商千里迢迢在海上经历几月的惊涛骇浪来往广州,其中充满了巨大的风险,例如乾隆十年(1745),曾经来往广州过三次、排水量达900吨的瑞典最大的一艘商船“哥德堡号”,在满载货物的回航途中,在距离目的地哥德堡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触礁沉没,损失了将近600多件瓷器、1000担茶叶及500担的丝绸,损失可谓巨大。

        “元和行”的困境不单在十三行内人人皆知,就是经常来往广州的洋商也都是得到了消息,都知道“元和行”拖欠了英吉利东印度公司的货款付不出来,这样的臭名声在外自然没有洋商主动找让门来谈生意。伍秉鉴也知道,即使洋商回船时要采购货物,也轮不到自家头上,此时的十三行不比往日的公行有了生意按行商的等级配额,无论你实力大小多少都是能分到些生意可做,至少闲不着。此时的情景则是完全不同了,谁有能耐谁使,有的人家生意应接不暇赚的盆满钵满,有的人家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经营的凄凄惨惨,究其原因,拼的是实力、信誉、再加上与洋商的关系,而且只要是与洋商建立了彼此认为可靠信任的关系,洋商几乎是不会轻易更换合作的行商。

        基于以上的分析,“元和行”无论是想与洋商购进还是卖出,都是难!这也是伍秉鉴当时考虑与咪唎坚商人合作,将其列为主要生意对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同属于难兄难弟同病相怜,自然沟通交易起来就少了很多麻烦。

        但因为咪唎坚立国时间只有短短的十二年,以往主要依靠英吉利东印度公司往波士顿口岸运茶叶的商船与外界交易,进入咪唎坚的大清国货物几乎全部由东印度公司垄断,所以咪唎坚人与十三行行商之间彼此并不是十分熟悉,信任更是谈不上的。咪唎坚商人运来广州的稀奇洋货也大多来自英吉利,中间过了一手价格自然就是高,个个猴精的行商谁也不能让他白白赚上这其中的差价。再说,有东印度公司这样一棵大树可乘凉,何苦爬出去与你咪唎坚商人在船板上同晒那毒日头爷儿?久而久之,咪唎坚商人与十三行的贸易量是越来越小,越来越被行商们瞧不上眼。这样的结果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出现,那就是现在想找一个合适的咪唎坚商人都很困难!

        但伍秉鉴知道,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究其原因都是东印度公司联合荷兰、丹麦及法兰西各国商人暗地里对咪唎坚商人的打压所致。其实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也就是距此时的前四年,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咪唎坚商船经过六个月零六天的航行进入到了黄埔码头,船上载有45名船员,贩来的货物有25担胡椒、2500张毛皮、460担人参、1300匹羽纱、480担铅、350担棉花,这艘船由“同文行”作保商,等验关卸了货,这些货物立即被销售一空。等第二年该船满载茶叶、丝绸返回到波士顿时,同样也是被疯狂抢购。当然这种情形的出现,最不愿意看到的当然是东印度公司,事后立即找到当时的“同文行”东家潘启交涉,强迫他停止与咪唎坚商人继续生意,“同文行”当时的老东家潘启左右权衡之后,还是屈服于东印度公司的胁迫,其他行商更是见风使舵,纷纷唯恐避咪唎坚人不及而得罪了东印度公司这个大主顾。

        去找咪唎坚国驻广州的领事山茂召!

        为什么伍秉鉴决定找这个人?因为山茂召当年就是随“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的,他与本国商人一定是非常熟悉的,而且他作为咪唎坚国的领事,也一定会因为缺少与大清国的贸易而愁苦急切,此时去主动找他谈生意,不说相当于给他暗室送灯绝渡赠舟,也算是同情相成患难相扶的一件大好事!但伍秉鉴知道找上去的后果,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与“元和行”合作,甚至还会拿上那欠款的事情相要挟;而自己同样会站在十三行内所有行商的对立面上受到排挤打压,特别是会让“同文行”潘有度那里误会抢其生意。

        人往往都是这样,把很多东西想当然的就认为应该永远是自己的,即使丢在了一边,也不允许别人去碰去摸,就如一块蛋糕,他不稀得吃,弃了,你捡来吃,吃坏了肚子,他会大声地嘲笑你,骂你下贱活该!可见了你吃得嘛香,嘴上流油,最后还吃得富富态态的,他反过来会分外的眼红嫉妒,认为那是你抢了他的!

        形势所逼,不能顾忌那么多,但伍秉鉴却又不得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即使与咪唎坚国商人建立了联系,可当人家的商船到了黄埔码头怎么办?自家是拿不出那么多银两承揽下船上所有货物的!就拿那个“中国皇后号”来说,船上那些货物至少需要十八万两银子能拿得下来,现在自己手头上这不到四万两的银子对于整船货物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到那时候没有行商与自己一同分割,那怎么向咪唎坚人交代?再有,当洋商船离开时,所需要装船的货物自己同样没有能力给采办齐全,到那时候其他行商都在一旁看笑话,又该如何是好?

        伍秉鉴再清楚不过,那就是现在自家的实力不足以单打独斗,在去找山茂召之前,必须找到能与自己一起合作的行商才行!放眼十三行里望去,“同文行”潘有度是不二的人选,也是目前唯一的选择,至于人家能不能答应那就不得而知了。

        想到这里,伍秉鉴不禁哑然失笑,笑自己当初想的真是太简单幼稚了,记得那次去潘家借款,潘有度是问过他在经营上如何打算的,但他当时将与咪唎坚商人合作的想法列为自家最高的商业机密闭口不说,而现在,需要他颠颠儿跑去主动去说了!而且,还要求着人家,看人家的脸色去说!

        再想到那老童生陆进和自己说的那番话,伍秉鉴在无奈之下,也是暗自告诉自己,以后行事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凡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有些事情真不是想它怎样就会是怎样,自己需要历练的地方还有很多,等待自己要走的崎岖路还很是漫长……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