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八七章 姓徐还是姓岳 (1 / 4)
襄阳城门口,看着马车将一车车粮草运走,苏泽终于松了口气,这才策马返回知府衙门。
没错,襄阳知府正是昔日的高阳王府记室参军苏泽,一位来自眉山苏氏的青年才俊。
从记室参军到襄阳知府,品阶上肯定是上升了,但实际上却有几分明升暗降的意味。
参军虽然品级不高,却是王府的核心心腹,有些类似于皇帝身边的中书舍人,接近权力核心,隐性权力大,前程似锦。
但是,他被调离了。
毫无疑问,这有徐还平衡各方,悄然压制苏家势力有关系。面对日益壮大的苏家,不能让他们在王府有着过于强大的势力。
苏泽一直兢兢业业,也立下不少功劳,直接调离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个恰当理由,而且有个合适的去处。
思来想去,徐还将他调到了襄阳府。
大宋实行的是州县制,但有一些地区仍旧是知府为竹官,比如大名府、江宁府、临安府,要么是陪都,要么就是都会之城。
故而约定俗成,知府的官职比之寻常知州也高上一些,升迁也更为容易快捷。比如神宗年间,王安石便由江宁知府直接上任翰林学士,继而成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徐还占据大宋西部半壁江山之后,长安、成都和襄阳成为尤为重要的三个州府,记室参军外放知府也合乎情理,不算贬谪,甚至可以看作是未来高升的镀金步骤。
至于选择襄阳,一个重要原因是苏泽曾经数次代表徐还联络岳家军,与岳家上下的将领颇为熟稔。为官襄阳,能够与驻守此处的岳家军便捷沟通配合。
故而当合情合理的调令下来之后,苏泽没有丝毫的反对和犹豫,立即动身南下襄阳府。
到底是名门子弟,学识和能力都不错,一年来在地方的政绩也算可圈可点。随着徐还“迁都”洛阳,苏泽也不免动起心思早日回归中枢。
奈何运气不好,苏红袖没能生下公子,苏家在王府少了些许凭恃,调任之事便不能再指望家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