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1,此等恶行,与杀人何异? (1 / 5)
古人惜字如金,著书写文,并无标点符号这一准确的概念。不管有没有标点符号,若是想要读书习文,就必须先学会识文断句。
有句话得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字之差,就能曲解概念真意,从而与原著思想背道而驰。
古代的教书先生,大多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们照本宣科的教你识文断句,至于句中意思,那就需要你自己去参悟了。
白了,教书先生的责任只有两个,一是教你识字,二是教你断句。除此之外,能超出这二者,另有施教,就能冠以“名师”的头衔。
举一个例简单的例,叫做‘举手可得之,何乐而不为?’。
有了标点符号,这句话的意思很浅显。其意是,举手之劳就能得到,为什么不去做呢?
若是行文识字断错了句,这就变成了‘举手可得之,何乐而?不为。’
看看这句话,同样的字,不同的标点符号,其中意思却是背道而驰。不仅如此,其中还有着一种清高,一种不屑的味道充斥在里面。
文言文是一种很复杂的学问,然而,这种复杂不是学识上的复杂与深奥,完全就是**所造型的奇葩显现。
标点符号,在古代并没有形成精准的观念。
他们没有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却是有着之,乎,者,也,兮。
类似这样的字,可以一做两用,必要的时候它们是字,非必要的时候,它们就是用来断句的符号。
没错,这些字,就是古人用来断句的另类标点符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