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8章 五年,正德十六年(三) (2 / 2)
第三浮收折勒严重,江南诸省每年从田粮中抽出若干漕运京师,漕粮转运数干里,运费皆出自纳粮户,这就是所谓“浮收”。所有额征田粮,几乎无不浮收。又每年征收赋粮,往往折钱交纳,谓之“折色”。但无论漕粮折色或地丁银折钱交纳,折合之时,莫不高出当时当地银价很多,这就是所谓“勒折”。由于“折勒”自康熙年间便屡禁不能,百姓仅仅因此一项,实际交纳的赋额就可达正额的二~四倍。而在雍正推行“火耗归公”之前情况更糟。
这就是所谓的“永不加赋”!!!!
...................
“朕得意地笑,得意地笑...”在完成作为皇帝的第一天之,后回到乾清宫的朱厚煊很得意,这一手,还是跟着汉朝的老刘家学的。汉文帝动不动的就各种免田税,当年的老流氓刘邦玩这一手玩的就更溜了,不光时不时的免,还时不时的赏,告诉大家,跟劳资混是有好处的!这样一样,人家就有了自己的基本盘。而这个基本盘带来的影响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不仅是七国之乱的弹指可定,就是经过汉武帝刘彻及汉元帝之后的几位帝皇的祸祸,天下依旧是人心思汉。短期影响是在王莽篡政之后,当时最大的起义势力绿林、赤眉都用老刘家后人为主,这才有了后来的光武中兴。更别说东汉末年是,刘备打着汉室宗亲的名号纵横披靡,一度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强的势力,可惜........(相信大家都对刘备有了解,就不凑字数了).
甚至是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都打着刘汉的旗号,说自己有汉室血脉,才彻底的覆灭西晋政权司马家残余势力。(东晋是世家推出来的,可以说是世家势力)
现在朱厚煊也玩了这么一手,只怕全大明的百姓都会成为朱厚煊的基本盘,有了这样强大的后盾,朱厚煊表示等到朕改革的时候,跟朕做对的都是渣渣……
而至于朱厚煊短期内如何填补农税空缺,毕竟明朝时的政府收入农税大概占75%,盐税大概占10%,剩下的皇庄收入乱七八糟的大概占5%,商税只占10%左右。对于这,朱厚煊表示老子此时就是天下最大的商人,尤其是在接受万三千商业实力之后,更是一个巨无霸,巨到当时的朱厚照都不敢强行接受,“老子不差钱。”
明朝由于在开国初期,商业被元朝掠夺性的破坏,所以明朱元璋为了恢复商业,宣布对大部分商业免税(帝谕户部曰:“曩者奸臣聚敛,税及纤悉,朕甚耻焉。自今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征收的商税也很轻(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到了后来基本上就不收了,一直到万历年间才重新征收商税,而就算如此明朝的商业税收也极其,极其,极其少(重要的事说三遍),而且从不调整。1502年,户部向弘历皇帝提交了一份长长的报告,列举了国家所有的主要收入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是田赋王额,它大约占全部收入的75%。每年的收入总量,达税粮26,799,341千石。
说到这大家想必都明白明朝的商税其实很不合理,这是因为朱元璋因为不懂商业,把商税定在三十税一。那些商人和士大夫阶层勾结,简直富得流油。而且明朝还有海禁,手工艺人被称为匠户,只要一人是匠户,子子孙孙就都是匠户。没办法脱这个贱籍。限制了发明创造。再加上繁重的徭役,一个在江苏的农民可能会分到让他送一车砖到北京这样的徭役。后果就是破产,活不下去。而且明朝的苛捐杂税也多,但这也主要是士绅阶层乱收税,钱都流到他们那里去了。再加上明朝的卫所制度,那根本就不是在养兵,是在养农民。
“商税一定要五税一,十税一...嗯...海禁也一定要开。”想到这,朱厚煊对这一世的老祖宗朱元璋就感到欲哭无泪,不过好在现在自己是最大的商人,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