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节 最后一道关卡 (4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二节 最后一道关卡 (4 / 5)
        雁门关仅仅离德鲁克河十几里,当守军站在高大的城墙上时,就能够从迎面而来的风中闻到新鲜的充满潮湿气息的空气,耳边也能够模糊的听到远处水流的轰鸣声。

        而维持武州和辽国南部地区的唯一通道,便是位于德鲁克河上空最窄位置的那条仅能容纳四辆马车并排行走的石桥。

        石桥长约百丈,记载不祥,没有桥墩,百年前便静静的横跨在两岸,据说石桥龙骨为数根极为坚硬韧性极佳的巨大岩石贯穿而成,但具体如何便无人可知。

        只是经历了无数次变迁,它仍静卧在德鲁克河上。

        只有在冬天最寒冷的那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德鲁克河的水面上才会被短暂冰封住,而在之前朝代中原御匈奴进行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战役,都集中在这段时间中,因为只有在这段时间,几十万的军队才能在短短时间内汇集在武州前那只有十几里的开阔地上,否则,单凭那石桥的承载量,未等大军集合完毕,便早已经被从城冲出来的骑兵冲散击溃,无法立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雁门关也由百多年前的一个小军屯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它的作用也由原来中原防备来自北方匈奴的前几道防线,逐渐演变为宋朝与辽国之间的屏障。

        武州经历过无数的战争洗礼,却仍然毅然不倒,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它的背后,是大宋漫漫草原和森林。

        沿着由一块块巨大结实没有任何缝隙的岩石构成的城墙下面,是一片近丈宽的褐色土地带,寸草不生,据说这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油脂和硫磺等物质导致植物类无法在这里生存,而这些所谓的油脂和硫磺物的来源,则是那些在几百年来激烈的攻守城战斗中发挥出巨大作用的滚油土雷等物质,在这些褐色的土壤下面,随处可以找到半露在外边的残盔破甲,依附在盔甲上的布料都已经被风化,已经不能从盔甲上看出这些盔甲的主人是属于大宋的还是北方游牧民族的。

        铁索桥已然在清晨时分放下,两端粗大的铁索因为年代久远已然乌黑发暗,在宽大的城门中,行人和商队川流不息往来不断,这些行人中,有些穿戴着辽国服饰,有些人穿戴着中原的服饰,还有一些人穿戴着西夏和金国的服饰,这些人都是来自各地的商队,武州无疑是通行最短的一条捷径。

        残阳西下,映红了半边天,还有饱经风霜的岩石城墙,在城门旁负责把守的士兵的盔甲上,也被染成了一层淡淡的红晕,看上去颇为神圣。

        这些士兵手持着长枪立在城门旁,另外有几个士兵按照例行惯例检查着来往行人的物品,在旁边的城墙边上,有几个泛黄的通缉告示,上面画着的头像都是朝廷通缉的要犯,不过在这其中一张告示,纸张颜色和画像明显清新,显然是刚刚贴上去的,而那张头像,赫然就是王靖的头像。

        城门中,来往的行人渐渐的稀少,已经有一队士兵前往铁索转盘处,准备拉动铁索,合上铁索桥门。

        “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

        一个士兵突然喊了一声,他看到最后即将入城的几个汉子牵着马,但马背上除了一些粮食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不像是商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