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三零六 倭人的甲胄问题 (2 / 4)
胴的前后部分在肩膀部位由绪连接,胴甲下面连缀草折,分为前草折、左面的马手草折,右面的射向草折,和后部的引敷三个部分。在大铠中,左手被称为马手,右手被称为射手。
因此,下马甚至船上也穿着大铠,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具备柔软衔接的甲胄或者是轻甲,成为他们苦苦求索的目标。
华夏甲胄中称为披膊,相比起来,更为方便,不管是穿戴或者是应用,所以穿甲也叫披甲。
并且经过改良,不管是马战或者步战,都能很好的运用,甚至是在舰上,依旧方便。
大铠这样的设计是适合于战争形式,即以骑马武士作为战争的主体,而将弓箭作为主战武器之一。
彼此遭遇,就是互相射一通箭,随后定个胜负。对于几百人的群殴,似乎也够了。
但是,战争的形式在不断改变,尤其是到过大宋的倭人,当然不会和那些土鳖一样,只是射箭玩。
当然,东瀛除了厚重的大铠,还有供其他底层武士、士兵使用的甲胄,虽然也不多。
例如,胴丸,它在平安中期出现,和大铠一样都起源于原始的挂甲。
但是胴丸的定位在一开始就和大铠不同,主要作为下级武士所着用的铠甲,因而其结构和装饰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别。
胴丸也被称为丸胴,两者都是包裹胴体的意思。胴丸的胴,即躯干甲部分主要由肩部的押付和高纽、躯干的身甲,以及腰下的草折和菱缝板所组成的。
胴丸的结构比大铠要简单很多,但是因为胴丸和大铠源头相同,所以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两者的开口都位于胴的左侧,通过引合绪进行固定,而且也都是主要靠肩膀来承受整幅铠甲的重量。
胴丸的甲片数量是固定的,一般为前立举、二段、后立举三段、长侧四段、草折八间四段。其材质主要为竹和皮,一般不使用铁材料,这也是符合其定位,提供给那些下级的武士和步卒所使用。
就这,也不是普通士兵能够装备起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