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逢葛氏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再逢葛氏 (1 / 4)
        这样的日子过就是十天。

        在这十天里,杨彦的字基本上达到前世的水准了,对于繁体字,除了极个别的生僻字写起来比较困难,绝大多数已经没有问题。

        又由于持绪不懈的习武与大量黄鳝提供的营养,杨彦的面孔多出了血色,整个人也显得精神了许多,而且他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力量方面的增加。

        这从砍柴就能看出来,最开始,砍个三四十斤便气喘吁吁,到后面则越砍越多,次可以到百来斤。

        东晋初年沿用西晋末年的度量衡,斤约等于222克。

        他砍的柴部分换些葱姜和麦子,用麦子煮麦饭粥加野菜吃,毕竟不能总是吃黄鳝,定的素食还是必要的,另外些除了自家煮饭烧水的需要,他把木柴烧制成木炭,捡取品相好的,以备换些纸笔。

        经过十天的烧制,家里的木炭足足有了三四百斤,于是杨彦用袋子装了大约百斤,背在背上,清早离开了家门。

        建康的极盛时期是在百多后年的梁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拥有常住人口超过两百万,东晋初年虽然不能与梁朝比,但是承吴国数代以建康为都的福泽,晋灭吴时又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战争,城市几乎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另外值得提的是,由于冶铸业的蓬勃发展,造成了城市水源污染,因此行使管理建康职责的五兵尚书府把坐落在市区冶城的冶炼工场迁到了郊外。

        据史料记载,东晋初年,建康的人口约为百万左右,较大的市集有北市、南市、西口市和盐市,其中后两者位于城南淮水(今秦淮河)带,也是建康最繁华的地方,于是杨彦担着近百斤的木炭,去往盐市。

        与城北的破败荒凉相比,城南就象另个世界,盐市的大街宽约十丈,地面铺着整齐的青石板,牛车、羊车与独轮车载着各式各样的货物,络绎不绝,贩夫走卒,往来穿梭,街边则店肆林立。

        如果仔细分辩,店肆分为两种,种是有招牌的,用竹木片写上字就是店名,还有种没有招牌,想来是老板不识字,怎么办呢?

        靠嗓子吼!

        在些没招牌的店肆门口,有伙计甚至是老板自己扯着嗓子喊,向往来行人介绍着本店的特色和售卖的商品,与牛羊的叫声混杂在起,构成了副嘈杂而又独特的风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