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惩罚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980.惩罚 (3 / 4)
        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比较差,喜欢吵架,而且言论低俗、不堪入耳。现实生活中很少得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但网络世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当“舆论领袖”的地盘。

        缺乏理性,却又极度喜欢发挥自己好辩的本性。

        一般正常人如果关于某个问题有争议,那就肯定会产生辩论。正反双方据理力争,讲道理、拼逻辑。但这些群体并不理解道理怎么讲,他也不会跟你讲道理。他们不考虑任何后果,发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念头通达”,用无穷无尽的谩骂攻击别人。

        对于某个事件,他看到了片段内容,于是开始和所有与他意见相左的人吵架。因为他的生活、他的经历让他非常喜欢跟人辩论。生活中不敢,但网络上则可以放心大胆的发言。往往觉得自己正义感十足,事实上是他们自己思想与性格不成熟。

        他们这叫辩论吗?不,这叫吵架。语言暴力本身就是吵架,事件主人公就是他们唯一攻击的对象,当事人将承受成千上万的谩骂攻击。辩论是要证据做支撑的,吵架则不需要。

        客观原因的话,主要还是因为互联网的非理性和匿名性。

        诚然,互联网很早及开始了实名制,所有网络用户必须通过实名制认证之后才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这个举措也是为了减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提醒所有网民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事实上即便到现在还是有很多app并没有强制要求用户实名,即便发表不当言论依旧很难追责。

        比如很多社交类、资讯类app,上面充斥着大量的谩骂攻击。如果认真追查这些用户是肯定可以追踪到的,但人数那么多,这要如何追查?他们只是顶起了一个使用语言暴力的键盘侠作为他们的“舆论领袖”,没有渠道能找到那些点赞这条留言的支持者。

        键盘侠的非理性情绪化表达,在匿名性极强的互联网上找到了充分发挥的场地。

        尤其是等自媒体红火起来之后,看看它们的标题就能看出来,平淡无奇的言论推荐后得不到点击,偏激煽情的言论却总能get到人们的兴奋点。

        如果对这种匿名的、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放任不管或者随波逐流,那么这种情绪就会在公共领域内迅速蔓延。破窗效应下,会将公共领域搞得乌烟瘴气。

        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语言暴力别人而受到惩罚的风险相对较低。在匿名的互联网上,人人都披着一个“马甲”。网络传播中高度的匿名性,加上网络暴力的群体性,也助长了这些人“法不责众”和“侥幸”的心理。

        虽然现在关于网络的法规有很多,但这些法规的实际操作性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那些键盘侠,会因为语言暴力别人而受到惩罚的风险相对较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