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902.联合报告 (2 / 3)
合作伙伴也名字都出现在了计划书里,一方面证明这个计划不是拍脑门子的计划,另一方面也是让市府的两位当家看到远方集团在这个计划背后花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计划书的后面,有十几页的,详详细细的列这一大片一大片的数字。这些数字,都是远方集团收集起来的,关于北桐市,以及国内几个主要宜居城市的,在各个方面的数据对比。
没有什么,比直接上数据更有说服力。
宜居城市是指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
宜居城市其特征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从城市发展进程的历程看,城市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几个阶段。在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中,随城市的拓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生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伴随而生的城市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且总体上需求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这个必然的进化趋势导致人们越来越关心人居环境及自身的生存状态。
发达国家对宜居城市建设是以早期的人居环境关注为标志的,1976年,**召开了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服务”,相继成立了**人居委员会和**人类住区委员会。
**开始创立全球最高规格的“**人居环境奖”。1996年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发展主题。相关的“**人居中心”、“**人居委员会”“**人居环境奖”等机构使这些概念在实践中逐步展开。我国也在2000年在**主持下设立了“华夏人居环境奖”。
随着人居环境与住区问题的研究,人们关注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广度都在不断发展,包括城市环境、资源、生态、安全等内容逐步进入研究领域。“宜居城市”的概念走入人们的视野。
宜居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人居环境问题是在面临城市居住拥挤、秩序混乱、质量下降等问题时提出的,因此,起初对人居环境的认识是比较具体而微观的,如关注居住区、邻里环境、居住建设项目等,而后,这个概念在学者们的关注下不断发展,具有了更为广泛而宏观的内容。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