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897.养老社区 (2 / 3)
正如王制所说:“养耆老以致孝。”礼记乡饮酒义也说:“民知尊长养老而后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这就是西周重视养老制度的根本原因。
国人一直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有关家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很多,甚至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成了传家法宝,像严氏和曾氏就是比较著名的。但对老人的赡养似乎逊色得多,既缺乏必要的机制,也缺乏系统的理论。特别是今天的华夏,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过亿半,养老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大问题。纵观古今,各朝各代赡养老人的做法差异很大,最好的要算汉代了。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职务,由乡而县,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到了成帝建始年间,又将享受这种法定待遇的老人最低年龄降到了70岁。每年秋天,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对高龄老人进行登记造册,举行隆重的授杖仪式。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乌也,欲老人不噎。”从这个记载来看,汉代的养老敬老,不仅务实,而且还有良好的健康祝愿。
据1959年在甘省出土的一根鸠杖杖端系着的王杖诏书木简,以及1981年在同一地点汉墓中出土的一份西汉王杖诏书令册木简记载,汉朝的养老敬老法规始终一致,没有间断过,而且每隔一段时间皇帝就要诏告天下。
最耐人寻味的是西汉诏书中明确写道:“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
当时的“六百石”官职为卫工令、郡丞、小县县令,相当于处级干部。那也就是说,汉代的七十岁老人在“政治”上享受处级待遇,持王杖进入官府不必趋俯,可以与当地的官员平起平坐。汉代老人的“政治”待遇还体现在可以“行驰道旁道”。驰道是专为天子驰走车马的,绝对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允许。可见汉代老人是何等特殊!
也许是受汉代的影响,后来各朝各代对老人的待遇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是金玉良言。
时至今日,在三大养老模式下,又有了很多细化的养老方式。
比如说消费养老。
消费养老是新近崛起的一种养老模式,其核心是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产品后,企业应该把消费者的消费视为对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该企业的利润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消费者,这样消费者不仅关心自己所购买商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关心购物后所带来的利益。企业会拥有大量来自消费者的返利而成为资本市场的强者,并且会为养老保险提供一个广阔的巨大资金来源,能在不增加消费者负担的情况下,逐步为消费者积攒一笔可观的养老资金,从而解决许多与养老有关的难题。
这也是如今最常见的投资型养老保险了,很多人都再买的。
然后是以房养老,也很简单,就是针对那些有住房的老人,可以将住房拿出来,在银行的评估下,给出一个价值。然后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呢,则依据房产价值,在规定时间内,每月按时给与老人规定的“退休金”。如果在“退休金”发放完之前老人就不幸离世的话,继承人针对房产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要么是支付保险公司这些年给与老人的所有“退休金”,然后重新拿回房产。要么就是将房产折现,一次性提取出还未“支付”的剩余退休金,房产则归于保险公司。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人活得一直很好,甚至超过了预定的年限,那么保险公司将会完全得到房产的拥有权,但同时,保险公司还必须保证每月按时按点的给与“退休金”,直至老人离世。最后这种情况,理论上对于老人及家属来说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大多数老人也活不到预定的时间。所以终究,保险公司还是有得赚的。
再然后是出国养老,近年来,国内有部分老人开始大量涌入米国,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享受米国福利。米国有专门的老人公寓,建造位置靠近医院,靠近超市,为了保障老人的生病和生活方便,老人公寓的装修都是经过严格检查的,里外都像新房子一样。老人公寓的每层楼都有一个公用的大客厅,里面有大沙发、电视,还有书架和钢琴。谁家来人就可以在客厅里聚。大楼里有电梯,每个楼层都有洗衣房。洗衣房宽敞明亮,健身房24小时开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