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866.两大台柱 (2 / 3)
“做一个记者,必须知道你的国家、你的民族从何而来,经历过什么;你要用眼睛去看这个社会,现实永远是经得起长期的推敲和思考的。”这是他经常和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在学校里,孩子们喊他“师父”,相熟以后就称呼“老白”。
除此之外,白言松酷爱运动,每天即使再忙再累,他也要抽出时间来锻炼身体。他一般也不轻易吃药,而是到运动场练出一身汗,然后冲个温水澡,躺在床上休息一晚,第二天感冒就无影无踪。平生最大爱好是足球,观球赛是夫妻俩共同的娱乐。
白言松还迷恋摇滚乐,喜欢“清醒”乐队,因为他们“找回了旋律”。他也爱听马勒的交响作品,那乐声让他觉得“老马”还在继续痛苦,而自己过得挺好。
白言松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大男子主义,可这个在央视屏幕上看上去严肃睿智的人却酷爱逛街,京城很多商场开业的第一天他就会去逛。
他还不止一次的和身边的人说,中年人最重要的一点是能不能跨过不会闲、不敢闲的焦虑,他认为现在自己最幸福的时光就是闲。生活中的白言松,更是环保先行,他长期使用的三样东西是:手绢、地铁卡以及使了十几年的绿色布口袋。就连政协开幕白言松也是坐地铁来回的。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事情,那就是93年的时候,白言松回老家补办一个简单婚礼,坐火车要回京城,等火车即将要开的时候,母亲赶到了,白言松看着她急匆匆地过来,突然第一次明白:这一次我是真的要离开家了。
在以前,风筝一直有个线在这儿,母亲拿着摇把,那一天剪断了。火车刚一开动,白言松就和很多离家的游子一样,在火车上开始嚎啕痛哭。
他还有个哥哥,母亲一个人把他们哥俩带大,有天中午白言松路过厨房,看了一眼,发现其实母亲在那儿做菜的时候,自己在掉眼泪,但是她一见白言松,假装没事人一样。多年以后,白言松读到一句话:每一次离别都是一次小型的死亡。
17年,好多朋友和他一起回呼伦贝尔,有一天晚上,他们住到大兴安岭里。仰望星空,满天的繁星,每一个层次都是立体的。大家都悄无声息,就在那儿仰头去看,草原、森林、星空。
马头琴在傍晚响起来,女主人在蒙古包外,正在点牛粪,去烧火准备做饭,男主人放了一天牧回来,就拉起马头琴。内蒙音乐的骨子里头是忧伤的,但是这种忧伤不是难过,是任何一个人站在草原上,如果你看着太阳落山,你会觉得自己太小了。
这种情景,其实就代表了他的内心,也正是因为这种心境,才让他一直可以谨言慎行,永不后退。
他没什么钱,肯定不能和周方远比,要说是个成功人士吧,比他成功人的太多太多了,但周方远依旧很崇拜这个男人,他身上的一些闪光点,非常值得人好好揣摩,仔细学习。
而和白言松处于一个层次的水君易老师,则是另外一种人生。
水君易老师的家庭背景,毫无疑问,是要比白言松老师好很多的,白言松老师是普通家庭,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困难家庭出生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水君易老师呢,家庭条件可以说是相当优渥了,其父亲是某大学的俄语教授,母亲在当地邮局工作。爷爷曾任解放前某省教的育厅长。伯父是某大学教授,从事培养莎士比亚硕士研究生。两位叔叔则分别是京城美术学院的研究员和甘省电视台导演。很难说,他的成功之路上,有多少功劳是属于家里人的,外人毕竟是外人,不太清楚他这一路走来,到底哪里是自己努力,哪里是接触了家庭的力量,但有一点很重要,也必须承认的是,就算没有家庭的扶持,水君易老师也一样能够成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