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闲聊天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818.闲聊天 (2 / 3)
        对于类型电影观念,在电影发展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和分歧,60年代前,电影史学家和艺术家们把好莱坞的“类型电影”看作是在电影工厂里按照固定的模式,成批量地生产出来的相互雷同的娱乐品而不是艺术品。60年代以后,“作者理论”则认为,在一部好的作品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作者”,并声称如果你没有看过某位导演的全部作品,你便不可能真正地看懂他的某部影片。

        这种极端的观点不过是对前一种理论的否定,是要显示米国电影类型观念的重要性。因为,在他们看来一部影片的成功往往得益于某种类型的传统,而不是导演的独特贡献。这与三、四十年代的米国电影不是去追求艺术流派,而是为确立类型电影的观念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事实上,是在主题和题材、图像和符号、人物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技巧等方面所进行的雷同的比较。而特别是那些明星,当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被作为影片叙事欣赏的主体,吸引着观众视线,并因此而夸大了他们的才能的时候,人们的确是把他们理想化了。而他们不过是“静态的叙事媒介”,作为图像符号和类型姿态的体现者,作为类型形式的一部分在起着作用。

        如若让西部牛仔——约翰韦思、侦探——亨弗莱鲍嘉、强盗——凯格尼去演音乐片,他们肯定不会具有弗莱德阿斯泰尔的那种特有的类型本质。然而,好莱坞类型片的规范也并不是没有它的积极意义,它对于一些有才能的、好的制作者,在一定的叙事形式和叙事语言的表现上,是一种积累、提高、精益求精的过程。约翰福特和希区柯克等就是这样。这也是好莱坞能够创作出一些精品的原因。对于观众就范那些容易辨认的、熟悉的惯例的类型片,这本身对于他们就是一种快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莱坞把电影视为大众化艺术的一种传统,而类型电影在这方面则强调了艺术家与他的素材的关系,以及素材与观众的关系。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制作和类型电影观念的发展,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形式和叙事语言,但从整体上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仍旧隶属于戏剧性的叙事模式。类型片强调影片故事情节取胜,人物关系也从属于情节关系。“电影叙事的发展是人为的、**的,并且像它的人物—样是定型的”。好莱坞强调连贯性的剪辑和流畅性的时空组合,以利于一环扣一环的封闭的因果关系的线性发展。影片的情节和镜头也遵循着逻辑的发展,竭力造成时空的连贯性,便于得到观众的认同。

        封闭的结构模式造成了影片大团圆的结局,也决定了影片人物和环境的假定性和不真实性。这一叙事模式还带来了一系列技巧和手段的封闭性:画面构图的全部信息集中在银幕主人公的中心位置上;灯光照明造成通堂亮的效果,使人物与真实环境隔绝开来等等。而“三镜头”法作为好莱坞分镜头的程式化手法,谁说话镜头就给谁,代替观众的思维,让观众跟着故事走,诱使观众简单地认同影片及人物的观点和态度。剪辑方法则不过是完成分镜头的任务,并使影片顺畅、连贯和光滑地让人看不到剪辑的痕迹。这种顺畅往往是台词接台词,因此声音也是封闭空间的表现。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是为了褒扬那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属性。景和物、人物和动作是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文化属性的一种概念。正是这种封闭的态度创造出了一个自满自足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世界。使电影成为某种仪式,在观众的心目中造成一个具有真实表象的幻觉世界。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经济大萧条时期,好莱坞一直为人们勾勒着那个神话般的、理想的,或者说是完全不存在的“现实空间”。

        超级英雄电影也是如此,其实仔细看看,几乎所有超级英雄电影的流程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得到能力,然后遇到强敌,然后战而胜之。没有任何变化,但每一次却总是能的到观众的认可。真就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一样,没有半点自己的特色可言。但却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那就是电影工业,需要这样的类型片充实市场。

        类型片是没什么可说的,乏善可陈,内容单调枯燥,叙事手段单以但他量大管饱啊,而且不用动摇,妥妥的爆米花电影。

        可是观众在忙里了一天之后,全加一起去电影院放松心情,想看的不就是这些轻松的电影吗?真给他们来一部苦大仇深的,内涵深刻的,观众保管骂娘的。国产电影呢,在这方面其实真的差了不少,类型片,他不是简单的山寨抄袭,而是将一个种类的电影,总结出了大致的流程和段落结构,然后创作者自己往里面填充东西。不同的创作者,填充的东西肯定不同,最后呈现的效果就不一样。

        当然没有直接抄袭那样来的简单,但也更加有看头,不断扩充一个类型的电影数量,这才叫类型片呢。国内要么就是抄袭,要么就是自己去总结,类型片的发展其实是非常滞后的。这会儿同事也代表了电影工业的发展滞后,电影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不是随随便便拿着摄像机拍下一些画面就能叫做电影的。国内的电影工业发展滞后,电影水平普遍较低,除了少数真的有很深刻内涵的电影还算出彩,大部分电影不如米国不如好莱坞,说到底,是电影工业不如人家,是类型电影不如人家。

        好莱坞那边连动作片都开始朝类型片转变了,动作效果也是越来越好,而国内的,也就喜剧片和爱情片还算过得去,其他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什么发展,这就很足以说明问题了。

        总结,总结一个类型的电影的特点,然后形成一条固定的结构,创作者直接在固有结构里填充自己的东西,形成了一个类型的相似却不相同的电影,这样才能不断吸引观众进入音乐,才能不断推动电影工业发展。不然就是只靠优秀导演,偶尔跳出那么一两步好看的电影,然后就是一潭死水,有什么意思?

        很有趣的一点,系列电影,往往其实就是类型片的初始阶段。

        像是周方远重生前的囧系列和唐人街系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连出好几部,仔细看看的话,其实每一部的结构都是差不多的,只是里面的笑料和桥段稍微换了换,这就是类型片的雏形。只要总结到位,一直不断的往下拍,就是一个类型片的成型。国产电影在喜剧片上本身就做的不错,所有有这样的成绩是说得过去的。其他电影除了爱情片还有什么?歌舞片吗?国内不流行。悬疑片?有好看的吗?运动类的电影?能数得上号的也基本没有。

        所以这就是差距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