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赴宴&艺伎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85.赴宴&艺伎 (2 / 3)
        虽说艺伎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不过,这里面包含着男欢女乐的成分,所以才会被称之为艺伎。好在艺伎这个行业整体来说还算是雅而不俗的,它与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它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荐。艺伎大多在艺馆待客,但有时也受邀到茶馆酒楼陪客作艺。而且据说艺伎行业内部还有规定,艺伎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纯洁”的形象。

        当然了,这个就是周方远听来的了,至于说是真是假他自己也不清楚,他也不会去问。

        扶桑历史上的艺伎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但是很可惜的是,艺伎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伎又兴盛了一时,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艺伎还保留有几百人之多。但之后随着**的破灭,扶桑经济大为衰退,公司生意减少,艺伎业再度陷入低谷﹐据估计,目前京都的艺伎只不过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

        一些艺馆转作他用,服饰、乐器变卖或出租,艺伎甚至转到**当招待,艺伎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传统意义上的艺伎,在过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许多家庭还以女儿能走入艺坛为荣。因为这不仅表明这个家庭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足够的资金能供女儿学艺。这种观念在今天虽已不太多了,但艺伎在人们心目中仍是不俗的。嗯,在扶桑人民心中是这样,在其他国家的人民心中是怎么想的,那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实际上,能当上一名艺伎也确实不易。

        学艺一般从10岁开始,要在5年时间内完成从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课程,很是艰苦。从16岁学成可以下海,先当“舞子”,再转为艺伎,一直可以干到30岁。年龄再大,仍可继续干,但要降等,只能作为年轻有名的艺伎的陪衬。至于年老后的出路,大多不甚乐观。比较理想的是嫁个富翁,过上安稳生活,但这是极少的。一些人利用一技之长,办个艺校或艺班,也很不错。如果有机会能进入公司作个形象小姐,虽只是个“花瓶”,尚可一展昔日风采。

        总而言之这个行业想要出头真的不容易,从学一开始,就要经历很多困难的事情,其实这一点倒是和国内很多传统文化类似,想要学艺也是从什么都不会开始的,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成长,然后艰难打拼,最后能成功的,其实也没多少。

        就是因为日子不好过了,就是艺伎这个行业衰落了,所以现实情况曾促使它们自身不得不进行过一些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比如说聘请京都以外女人加入,改换一下面孔,在茶馆设立酒吧间吸引深夜来客等,但效果都不太好,行业本身起色不大。毕竟在现代青年男女看来,艺伎是属于已经过时的东西了。这一点,国内还好一些,虽然放弃传统艺术的声音偶尔还是会有,但大多数人还是能够看清楚传统艺术的重要性,也愿意为了传统艺术的保留而奋斗。

        不过虽然行业整个没落了,但却不会彻底消失,毕竟还是有市场的,最起码一点,令扶桑男人最为满意的,就是艺伎的谈话艺术。无论是国际新闻,还是花边消息,她们都了如指掌。她们懂得如何迎合男人的自尊心,善于察言观色,了解男人的情绪。她们的工作其实很紧张,而男人们则得到了彻底地放松。

        培养一名艺伎投入可以说是非常大了,但一旦其出山成名,出席活动的要价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年轻貌美的高级艺伎身价更高,一般人员最好也别打听,打听了也是白打听。基本上这种层次的艺伎,是专门给巨商富贾﹑花花阔少﹑大企业大公司准备的。经济繁荣时,大公司为揽生意,总要把请艺伎当成公关手段,就好比现在这个情况,堀内丸恵就给周方远准备了艺伎,还是一下三个,足以表达诚意了。

        艺伎虽衰犹存,但风光不再,衰落是趋势,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依旧从事着这个行业的艺伎却不失信心。她们觉得,艺伎是京都和日本的“脸面”,应该加以保留。她们甚至周游各地,借以提高身价。有的人更明确地说:艺伎是京都的象征,传统的古老文化必须加以保护。近年来,对于艺伎的衰与兴、保与弃还存在针锋相对的斗争。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周方远根本不喜欢这个艺术。

        唱的曲他也听了,跳的舞他也看了,没有别的意思,不是贬低对方的艺术,就是单纯的而不喜欢,仅此而已。

        唱唱跳跳之后,她们还想过来服侍周方远喝酒,却被周方远拒绝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