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46.三嫂和西瓜 (2 / 4)
美欧日现在每年在粮食生产上支付着巨大的补贴。
我国是否一定不能依靠粮食进口,倒也不是。前苏联就曾经长期进口粮食。如今世界毕竟要讲人权,如果华夏陷入饥荒,米国也不至于真对我们禁运,只是援助多少会附加一些条件。即便什么条件也不附加,恰好那一年米国粮食也减产呢
前世2008年粮价上涨时,不少粮食出口国立即宣布禁止出口,人家首先要保证本国安定的。如果华夏要依赖粮食进口,那必然就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空军,方能确保粮食安全。所谓确保,就是在粮食出口国减产时,我们也能把粮食运回国内,而置当地人于饥饿状态。当然,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接受某个强权的保护。但这也有个前提,即你的粮食需求不会严重冲击国际供给。但很不幸,基于我国众多的人口,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
不能将自己的饭碗放在他人手上。
华夏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我国的粮食生产和供求情况不仅关系到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会影响国际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状况。如果我们大量从国际上进口粮食,就会造成国际粮源的紧张,拉动粮食价格的上涨。从**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粮食始终被视为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如果放松国内粮食生产,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无异于将自己的饭碗放在他人手上,在战略上极易受制于人,在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
实现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从全球粮食供求格局角度看,我国年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大约占世界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球年粮食贸易总量将近2.5亿吨,仅相当于我国年粮食消费量四成多,由于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呈偏紧态势,大量进口粮食不仅会引发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而且国际市场也根本无法满足我国巨大的粮食需求。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粮食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将保持刚性增长趋势,未来粮食供给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实现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长抓不懈,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
我国历史上,就有“兵马不动,粮草先行”的说法。明成祖朱元璋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之道也表明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粮食也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化大象为无形的方式左右着古代中国政治。粮食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典型的代表。粮食以一种独有的隐喻讲述着真实的历史,任何政治家都难以逃脱粮食的政治。
对人类而言,食物是生存的基础。我们也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是**的重要基础,食品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有许多战争,有许多因饥荒而引起的农民起义。例如东汉末的“黄巾起义”和明末的“李自成起义”,都是因为饥荒、灾荒,导致民不聊生,无助的农民,为了吃饱,开始反抗。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首要目标是保证粮食供应。
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人口,按人均每天消耗400克食品计算,每天大约消耗56万吨食品,每年大约消耗2亿吨食品。这个数字太大了。这就是说,我们每年的粮食产量超过两亿吨,才刚刚解决吃饭问题。如果加上粮食储备,再加上粮食损耗和浪费,每年的粮食产量至少要达到四五亿吨。而不是天灾和战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