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无糖食品的展望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39.无糖食品的展望 (3 / 4)
        需要控糖的庞大人口基数背后,是无法忽视的市场刚需。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当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肥胖与糖的密切关系后,数量更为庞大的消费者自动加入到控糖的阵营中。

        在当时的传播语境中,不管是严肃的科学杂志,还是健身会所煞有介事的健身教练们,他们孜孜不倦地向受众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糖是危害健康的万恶之源。

        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无糖食品必然大火。所谓无糖食品指的是每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的固体或液体食品。荷兰知名的咨询公司INNOVA显示,2018年,全球带有“低糖”“无糖”或“无添加糖”标签的新品发布数量相比2015年增长了将近一倍。

        但事实上,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类无法拒绝来自糖的诱惑;就像瘾君子无法拒绝粉末结晶一样。从某种意义上,糖能制造快乐。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糖类作为能量的来源,支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延续。在人类的集体意识传承中,人类的大脑学会了通过分泌多巴胺——一种传递愉悦信息的神经递质——刺激我们再次获得糖以不断获得能量。将遗传的基因延伸到社会学领域,甜食则成为颇具疗愈功能的安慰剂:在很多影视剧作品当中,失恋的女孩们大口地塞着甜食,来抚慰情感失败所带来的焦虑。那种味蕾牵动让大脑分泌多巴胺的快乐,让糖成为人类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必备品。

        一面是基于健康的需求,一面是无法拒绝的快乐,如何在健康与快乐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成为破解困境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代糖”概念成为市场的新宠。

        “代糖”是现代化学工业的结果。自1879年,第一代人工代糖“糖精”诞生以来,化学家们相继向市场推出了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人工代糖。这些甜味剂,在赋予了食物甘甜风味的同时,却因对血糖影响小、不易被人体吸收等特性,改变了人类关于甜食的历史。

        尤其是在未来,“代糖”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截止到目前,各色的代糖食品、饮料进入到流通领域。无糖气泡水这一品类的新品就不下10种,伊利、雀巢、喜茶甚至青岛啤酒等大公司都争相出新。同时,现制茶饮品牌纷纷在门店推出正常糖、七分糖、半糖、不加糖等选项。

        以健康之名,在营销的赋能之下,代糖正由概念演变成产业。在无糖风潮的影响下,即使是像可口可乐这样的行业巨头,也不得不屈服:2019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推出了1000多种新产品,其中400种是低糖或无糖产品。

        在国内,可口可乐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无糖品类近乎占据了半壁江山。除了健怡和零度以外,可口可乐相继在我国上市了可口可乐纤维+、雪碧纤维+、芬达零卡、怡泉苏打水系列等无糖饮品。

        而新生代国民饮料元气森林的崛起,也是得益于无糖的概念。在供应链端,无糖概念的崛起也造就了行业的繁荣。

        如果说控糖是个好建议,那么“代糖”一定会是个好生意。在追求健康减少糖摄入的营销环境下,如何讲好这一个新故事,将会是“代糖”生意的新焦点。

        周方远就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了代糖之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