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14.最好的时候 (2 / 4)
没有了政府的庇护,企业生存只能靠能力。“大平原”上的竞争者,除了比拼制造能力外,还要比拼产品设计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和售前售后的服务能力。
2004年3月,中汽总部资产和所属企业划转上汽集团。同年,中汽公司宣布摘牌。2007年12月,华夏汽车工业公司的各项资产清算工作终于完成,**改革局发出公告称,中汽今后被撤销,不再作为**监管的央企。这个曾经一度面临地位尴尬的中汽公司,终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与高铁、飞机等大国重器不同的是,汽车这个充分市场化、且消费属性极强的产业,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强势央企来主导其发展。
华夏的自主品牌,也在此时迎来春天。
21世纪初,当华夏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萌动时,合资车企因产品主导权在外方手中,难以按照本土需求特点去满足正在迅速增长的市场,更无力去塑造和推动市场的发展。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打法不拘一格,通过解决合资、进口车企无法解决的问题,相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一步步分食国外品牌的市场份额。
从2000年左右到2014年,华夏汽车工业全面进入了一个自主创新的阶段。经过十几年的裂变,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从原来不到5%,到几乎雄踞半壁江山。
2002年,才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的李书福,在浙省召开的一次公司中层干部会议上再次语出惊人:“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了!”8年之后,当吉利以18亿天价收购沃尔沃之时,仍然不被国人看好——一个连百年福特都玩不好的世界品牌,能被一家华夏浙江的民营企业玩成什么样?
但李书福这个“汽车疯子”却带来了华夏式的智慧。除了兑现了让沃尔沃持续盈利的承诺,还借助这个全世界最优秀的原创车企之一,为吉利这只土老虎插上了翅膀。消化了沃尔沃核心技术的吉利在短短几年间造车水平大幅提升,先后推出帝豪、博瑞、博越等惊艳车型,在华夏内需市场迅速斩获了口碑和销售额。
从师夷长技到自主创新,除了吉利外,各家也有各家的路数。长城、长安、奇瑞、比亚迪、上汽、广汽……甚至连被网友怒其不争多年的“国车”红旗,如今也纷纷在本土市场上跌跌撞撞地闯出了各自的路子。
wto给华夏市场带来的滚滚洪流,重塑了华夏汽车产业的格局。
初具能力、尚显稚嫩的华夏自主汽车产业,并没有因为加入wto之后被扼杀。相反,跨出温室的华夏汽车产业,却在一片开阔的平原上重获新生,茁壮成长。
不过这里面也不是没有其他的声音。
其中探讨最激烈的,就是“市场换技术”的成败得失。
1986年的汽车产业政策,目的就在于通过引进技术,逐步实现零部件的国产化,最终能让华夏汽车产业走上一条自主开发的路——“桑塔纳道路”。
以2001年作为合资时代的分水岭,来看看当年的一组数据。
2001年,华夏汽车销量234万辆,其中轿车销量70万辆;几乎所有的华夏轿车企业都依赖合资模式;95%以上的轿车是外国品牌;“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和富康占据60%的市场份额,“南北大众”占了50%。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